又是年底了,隻是今年除了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二十郎,林家一家四口其他人都有事情要忙,但陳肅可不願意自己當個冤大頭什麼都一力負擔,她把林如海和十九郎一起拉過來幫著看看禮單還是沒問題的。

陳肅振振有詞:“十九郎都這麼大了,都有自己的圈子了,橫豎外頭的事情都沒有隱瞞過十九郎,這家裏的人情往來合該早日讓十九郎和二十郎兄弟倆參與參與才是。”

於是什麼都不會,隻會吃的二十郎便安穩地坐在被十九郎淘汰下來的寶寶椅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看著親爹親娘和親哥哥忙忙碌碌。

林如海則趁機教十九郎道:“這通過禮單啊,也能看出不少問題來。就像咱們家跟榮寧二府關係親近,且為姻親,所以在立場轉變以前,這禮單上麵東西的價值幾乎不變。”

“而且,從送的東西也看出來關係的遠近。”

榮寧二府跟林府互相走禮的時候,多是送自家產的東西,或者在外頭置辦的某地特產,主打的就是一個心意。

而跟南安郡王府走禮,則是南安郡王府送重禮,而林家則是稍微略減一點,對比著回禮,畢竟南安郡王府的差事林家也是出了力的。

不過,這樣不對等的送禮估計也就這兩年了,等他們府上的世子孝期過後爵位正式確定下來,接下來差不多就該平等論交了。

陳肅就是覺得十九郎的交際麵有些窄了,除了榮國府的賈瑚、賈珠,也就隻有張家差不多同齡的兩三人,隻可惜如今林如海的官職依舊沒有正式定下來,否則,十九郎身邊怎麼也該有幾個林如海下屬家的孩子陪伴左右。

想到這些,林如海也忍不住歎氣,“終歸還是咱們家人丁太少了……”

陳肅想了想,提議道:“不如,咱們請蘇州老家讀書得力的孩子上京城來長長見識吧,橫豎都是要培養起來的,眼下不過是提前些罷了。”

陳肅之前看家裏幾個孩子讀書,還以為科舉當真沒那麼艱難呢,直到看了蘇州林家如今的現狀,這才明白,哪怕一個孩子十分聰慧且早早表露出來,若是家族不加以悉心培養,那麼能中舉或許可能性不小,可若要得中進士,那可真是要自身實力和運氣缺一不可了。

至於所謂的“寒門貴子”,時下能供得起孩子讀二十來年書的人家,可不能拿他們去跟真正的貧寒人家相比,真正的貧寒人家哪怕真出了一個自小就聰明的孩子,若是沒有旁人的幫助,至少交不起束脩。

就算僥幸交得起束脩又被塾師看重,再沒有下一個更高層次的貴人出現以前,能得中秀才就已經是最好的前途了,舉人和進士之類,那真是要靠機緣了。

在古代,一篇好文章若是沒有好的立意,至少要有新穎的遣詞造句。而跟現代社會不一樣的是,一個讀書人的背後若是沒有足夠的藏書和前輩的指導,他是沒有途徑學到一些成語和典故的,那麼在遣詞造句上麵先天就弱了一大半。

另外,若是沒有好的老師悉心培養,為他講解曆史讓他了解時政,光是策論立意恐怕就要難倒一大片學子,更不要提什麼學政的文風和皇帝的喜好了。

更可怕的是,眼下不少所謂的“寒門學子”,其實背地裏早就被各大勢力暗中瓜分培養著了,真正的靠自己闖出一片天地的寒門出身可真是鳳毛麟角。

十九郎一邊翻看著近幾年的禮單一邊聽著父母為自己操心,雖然有點不好意思,甚至有時候偶爾會覺得父母連自己交朋友都要插手,難免有些不滿,可更多的還是高興,畢竟誰不喜歡父母惦記著自己呢,尤其是在家裏還有兄弟的情況下。

林如海也覺得眼下正該把老家的出息孩子提溜出來在京城走一圈兒,十九郎也的確該有幾個固定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