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五年冬。
隴右三路大軍彙集,大破吐蕃名將所率領的十萬大軍。
至此。
吐蕃再也無法放任隴右軍,開始調動攻打安西都護府的大軍回防。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隴右大軍以勢不可擋之勢占據河曲,遙指吐蕃王都。
期間,謝斜曾兩次出戰。
在戰場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神話。
獨擋千軍萬馬,三步登城牆,斬吐蕃大將!
長安城內的朝廷官員聽聞此事,頓時大驚失色,有人誇讚謝斜勇猛無雙,當世殺神。
有人勸誡聖人立即召回謝斜,說其無視聖人,對凋令視若無睹。
李隆基也坐不住了。
親自宣召謝斜回長安麵聖,否則以叛黨處置!
至此,已是第九道凋令!
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給了九次機會,這說明了李隆基內心也不希望謝斜反了。
然而。
無論是誰送來的凋令。
遠在吐蕃河曲地區的謝斜都統一交給王忠嗣處理。
到了這種地步。
王忠嗣大概知曉了他的心思,確切的說,隻要是身在隴右的人,都能察覺出謝斜謀反之意。
不知從何時開始謀劃。
或許從一開始加入隴右軍,謝斜的布局便開始了運轉。
再聯想到有關於謝斜的幾首詩詞,眾人仔細品讀,不禁後背發涼,感慨此子早有所謀。
天寶六年春。
距離第九道凋令發放隴右已有一月。
最後的期待破碎,李隆基一封檄文(xiwen)宣告天下,坐實了謝斜的謀反!
檄文字字不帶髒話,卻咒罵謝斜是個忘恩負義,有違天倫的小人。
其家父謀逆,按理應株連九族,聖人大發慈恩讓其流放邊疆,給了一條活路,不以罪臣看待,按功行賞,卻沒想到竟然遭到了背叛!
這不是忘恩負義是什麼?
檄文一出。
天下震動。
四方節度使紛紛聽令回防長安。
各處文人揮灑筆墨,或是憤恨謝斜的忘恩負義,又或是拐彎抹角的抒發心中感想。
——
天寶六年春四月。
大軍雲集長安。
與隴右叛軍對立。
這段時間的謝斜也沒有閑著,先是鞏固河曲地區統治,隨後慢慢勸說被阻隔的高仙芝。
時代所賦予的思想,實在是難以撬動。
任由謝斜如何勸說,高仙芝誓死不從。
無可奈何,謝斜隻好將他軟禁在鄯州,收編了安西都護府兩萬大軍。
至於吐蕃?
回防之後,隴右軍和吐蕃大軍又進行了一次大戰,主帥險些被謝斜斬殺,估計是再沒有勇氣與隴右軍對戰了。
經此一戰。
吐蕃至少需要五十年修養,才能恢複到之前的巔峰狀態。
唐朝精銳對戰精銳,沒想到最終還是發生在了天寶年間。
曆史的車輪滾滾而來。
無論怎麼逃都無法阻止命運的捉弄。
隴右大軍二十萬。
對戰唐朝五十萬大軍。
就在雙方氣氛越發凝重時,變故突生。
唐軍發生了動亂!
以安祿山為首的官員封鎖長安一帶,宣告聖人因謝斜反叛而動怒,不幸駕崩,由太子李亨之子即位!安祿山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
朝野震動!
天下沸騰!
莫須有的罪名想安在謝斜頭上,他自然不可能接受。
當即昭告,安祿山挾持聖人以令天下,狼子野心,眾人皆知!
於是乎。
戰場劃分了三方陣營。
以謝斜,王忠嗣,顏真卿為首的隴右軍,打的是討伐安祿山,重建一個輕徭薄賦的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