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妖
更多
中華上下“賭”千年
作者:紀妖
原文標題:中華上下“賭”(五)千年及賭神的誕生
轉自公眾號:誌怪PINTER
《子不語》卷三中,《賭錢神號迷龍》一篇是講“賭”的。既說人世間的“賭”之一字,也十分到位地“科普”了陰間的“賭”的種種,還緊密聯係因果輪回,闡述了真“賭鬼”的誕生。即人世間的“賭鬼”到了陰間仍舊會繼續賭,而真賭鬼在賭神迷龍手下轉世之後,從出生起便生性好賭,無可救藥,如此往複輪回。由此可見,“賭”之一字,著實棘手。而縱觀曆史,則可知,“快樂”+“金錢”的博弈中,戒了上千年,仍不可逆者,“賭”也。
01 / 中華上下“賭”(五)千年
關於“賭”的樂趣,《狂賭之淵》裏有一句經典台詞:要想實現野心,就不得不背上風險,野心越大風險也就越大。這裏,賭博更大程度上演變成更加複雜的綜合博弈,而早在“賭”產生之初,還是令人非常輕鬆愉悅的。
《說文解字》記載:“賭,博、簺(sài)。”
其中,“博”是一種“投箸行棋”的競爭遊戲,又稱“六博”;“簺”,亦稱“格五”,由其衍生而來,也是一種遊戲,但勝負規則有所變化。
這裏的解釋源於戰國時期,是因為早在戰國時期便出現了“博”,但在當時“博”並非專用於“賭”,而是多用於宴會行酒令。譬如戰國時期齊國:“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文字裏描繪的場景,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可能像極了現代社會聚餐時玩桌遊的年輕人們,隻不過“桌遊”的勝負可以是飲酒,也就可以是付錢。
這類遊戲各方自願加入,當金銀財帛權屬的變化與遊戲的勝負直接掛鉤,遊戲性質的“打賭”出現後,“賭博”的慢慢成型自然也就不遠了。
然後,你會發現一部華麗的中華賭博史逐漸展開:“秦漢及其以前,除博簺外,還有弈棋、蹴鞠、賽馬、走犬、鬥雞等;三國兩晉南北朝博簺消失,代之以樗蒲、象戲;隋唐五代時期,樗蒲、彈棋逐漸衰落,握槊演變為雙陸、長行,新興的彩選、葉戲和擊球興盛起來;宋遼金元時期,則新增了打馬、響屟、除紅、捶丸、鬥蟋蟀等;到了明代,葉戲發生變化,分裂為骨牌和紙牌(主要是馬吊)兩種;清代除了原有的馬吊、骨牌、彩選、棋類、鬥戲類、球戲類外,還出現了番攤、花會、闈姓、山票、鋪票、白鴿票、壓寶、麻將”。
今天還能見到的葉子戲牌,基本都是明代傳下來的馬吊牌
由中華文明“一脈相傳”下來的“賭”文化,不斷進化演變。其中,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從隋唐五代時興起的葉戲,逐漸在明清時期變得愈加完善,從葉子戲到骨牌、紙牌,再到麻將,幾乎可以算是延綿不斷。
要不怎麼說,麻將是國粹呢。(來自四川的微笑)
02 / 賭神來自玄學
周潤發飾演的賭神來自高超的技藝以及自帶BGM的氣場,古代有記載的賭神卻多出自玄學。普通賭徒祈求勝利,多用一些花樣百出的巫術手法,譬如扶乩、求夢、求神、占卜、請鬼等。這一類手法雖然荒誕不經,但是在多地流行。至於形成原因,一方麵可以解釋為賭博活動具有很強的“隨機性”“暫時性”色彩,沒有固定的規律,賭徒們無不期望超自然力的“指點”,妄圖百戰百贏;另一方麵,迷信習俗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賭徒的焦慮,畢竟賭博是一件高風險的活動,精神焦慮在所難免。而賭神的出現,既是賭徒心理特征的一種折射,又是“淩駕”於一般賭徒之上的。因為,賭神是一種行業神。行業神,指的是“從業者供奉的用來保護自己和本行業利益,並與行業特征有一定聯係的神靈”。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供奉賭神的主要人群應該是以賭博為謀生手段的經營賭館會局的從業者。
賭神的誕生,是以維護賭博以及從業者的長盛不衰為目的,故而《子不語》中描述到,在鬼托生陽世之前,被賭神選中並植入有賭神印記“花押”的人,來世也將成為無可救藥的賭徒,就是因為賭神是要保證賭博事業長盛不衰的。
03 / 迷龍之外,還有哪些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