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交待了那十八年來所了解的尋寶會的詳細情況。
尋寶會成立在動蕩十年剛結束之時,當時的創建人一共有七人,陳啟、馬先民、廖國智三人為主要人員,陳啟死後,尋寶會在馬先民的帶領下發展成華夏境內頗具實力的倒賣文物團夥,後來改革開放外國資金大量湧入華夏市場,各式各樣的外資對我華夏文物虎視眈眈,馬先民從中看見了巨大商機,尋寶會便在那會日益壯大,乃至一步步成為國之竊賊。
劉英在見過雲路兩人後第二天便安詳閉目,結束了她傳奇又偉大的一生。
不久後在陽城乃至整個華夏文玩圈裏流傳出一份清單,名叫劉英的清單。
華夏國流失海外的國寶——必追回!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調查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流失的文物多達167萬件。在上世紀,除了我們熟知的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外國人還以建交科研探險等名義盜走大量珍貴文物,且全都是珍品中的珍品。
文物學者林樹中曾說:“清末民初是文物流失最厲害的,就像黃河決堤一樣,中國的頂級文物不斷流向海外,那是中國文物的災難,也是讓人難忘的國恥。”下麵就來盤點幾大流失海外的頂級國寶。
以下便是必追回國寶清單:
一:圓明園十二生肖銅製獸首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這十二生肖銅像,是璀璨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也是苦難中華曆史的一個縮影。後來,中華民族日漸崛起,國家文物開始了“回家”之路。
豬首銅像和馬首銅像由何鴻燊先生出資購買後送歸國家。鼠首和兔首由法國皮諾家族向中國無償捐贈。經多方聯合努力,七尊流失曾首銅像從海外尋回,回歸祖國,分別是:
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剩餘五尊仍下落不明。
二:《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為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繪作,是現存較早的中國畫長卷,長348.2cm、高24.8cm,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它之所以出現在大英博物館,也要從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劫難說起。清朝慈禧時期,《女史箴圖》收藏於圓明園,這幅珍寶是英軍上尉盜走的。說來可笑,上尉看上的並不是這幅畫,而是畫上的玉扣。他帶著《女史箴圖》去大英博物館估價,管理猿意識到了畫作的珍貴,以25英鎊的價錢購得此畫。自此,經曆戰火的《女史箴圖》在大英博物館安了家。
由於《女史箴圖》畫幅尺寸很大,而西方國家對中國卷軸畫一竅不通,他們為了便於收藏,將《女史箴圖》切割成幾部分,對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為保護《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每年隻展出3次,展出時長不超過8周。
三:《曆代帝王圖》
《曆代帝王圖》是由唐代畫家閻立本創作的曆史人物肖像畫,現僅存後人摹本,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中。該畫從右至左描繪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漢光證流、魏文帝曹不、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預、陳文帝陳倩、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場帝楊廣。
該畫作為肖像畫經典作品,帝王氣勢和內心世界展露無遺,色彩審美登峰造極,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繪畫史甚至是中國文明史上,都是極具代表性意義的作品。
1931年,梁弘誌將《曆代帝王圖》以6萬元大洋賣給了美國人鄧曼·羅斯,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証府以漢奸賣國罪槍決了梁弘誌。但國寶級文物《曆代帝王圖》從此遺憾流失海外。
四:《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繕、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這部曆時5年完工的巨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永樂大典》的3.7億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國外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大典》正本在嘉靖皇帝去世後便失了蹤跡。大典現僅存800餘卷副本,大部分慘遭浩劫,毀於火災戰亂,散落於世界各地。慶幸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三次向我國返還了《永樂大典》共計64冊,民註德國返還3冊,它們中的一部分,終於在中華民族興盛之際,回到了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