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在此過程中,魏延屢獻子午穀奇謀:效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之策,兵分兩路進軍漢中。他率精兵五千快速通過子午穀攻占長安;諸葛亮則率主力出斜穀,兩路軍在潼關會合,再揮軍東進,一舉拿下中原。
子午穀奇謀雖然極其冒險,但可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因此並非毫無勝算,但諸葛亮始終未采納此計。
隨著鄧艾偷渡陰平戰術大獲成功,有人開始放馬後炮,認為諸葛亮若采納子午穀奇謀,蜀國早已北伐成功,根本沒鄧艾什麼事了。不過,也有人認為此一時彼一時,偷渡陰平戰術成功,並不能反證子午穀奇謀也能成功。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這一問題爭論不休。
那麼,諸葛亮不采納子午穀奇謀,究竟是對還是錯?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諸葛亮北伐的動機。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平衡荊州派係、益州派係、東州派係、涼州派係以及元老之間的勢力。還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以戰保命之舉,為是了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手裏,
其實這些觀點都是人為的猜想,毫無事實依據。諸葛亮是劉備欽定的托孤大臣,蜀國的軍政大權早就集於他之手,隻要他願意,就是廢了劉禪也是沒問題的,沒有必要通過北伐來保持地位。至於朝廷內的派別問題,隻要他還在,就沒人敢有出格行為。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在《後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
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以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若選擇躺平不進行北伐,結果就是“惟坐而待亡”。 諸葛亮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蜀國安插在魏國的密探,將魏國的外交策略告訴了他。
黃初七年(226年),諸葛亮出兵攻打南鄭。這時魏國的朝中大臣大多主張出兵征討,但中書令孫資卻反對出兵。他以當年曹操征討張魯為例,說道:“當年太祖(曹操)為了掌握戰略主動權,主動放棄漢中撤回關中,安排兵力據險固守,就是為了避免無謂的消耗。”他勸曹叡:與其勞師動眾伐蜀,不如采取據險固守的策略來消耗蜀軍,可達到“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目的。
《資別傳》: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禦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複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曹叡采納了孫資的計策,決定重點發展國內經濟,對外采取守勢,以期在國力上,進一步拉開與蜀、吳二國的差距。
知道魏國的對外策略後,諸葛亮針鋒相對,決定主動出擊破局,避免蜀、魏兩國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為此,諸葛亮製定了詳細的北伐戰略。
蜀若北伐中原,必先奪取關中。而奪取關中,既可選擇從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直接進入關中,也可選擇先拿下隴右,再從隴山道或渭水道進入關中。
那麼,諸葛亮北伐,是選擇從漢中直接進入關中,還是先隴右再關中呢?這可從諸葛亮曆次軍事行動中找到答案。
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趁魏國與東吳交戰,無暇西顧之際,出其不意發動北伐。他派趙雲作為疑兵進攻斜穀,親率大軍進攻祁山。
戰役打響後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望風而降,距拿下隴右僅一步之遙。關鍵時刻,魏將張郃在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街亭失守後,關中與隴右的通道暢通,長安魏軍可隨時支援隴右,蜀軍攻占隴右的時機已失,諸葛亮隻好安排退兵。
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書自貶三等,以示懲罰。
第三次北伐: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派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魏雍州守將郭淮帶兵來救二郡,諸葛亮親自率軍到建威牽製郭淮,郭淮知道諸葛亮出兵後,隻好緊急撤退,陳式最終攻占了武都、陰平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