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3年的七月份上旬,具體是哪一天我也記不清楚了,當時自己在一個國營單位一個工程處上班。在這裏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吧,我是來自廣東省北部山區,在1989年秋季時考取了我們省的一間技工學校,畢業就分配到我們省的一間國營單位工作,不知不覺就工作了近一年的時間了。以前在老家上中學時,我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寫一些小作文,在當時中學生雜誌上發表,因此也是在那時候認識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同年紀的人,都是讀中學的。我那個時候也是因為青春期的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吧,對於我們縣以外的地方也是很好奇的,因此那些來自全國各地同齡人寫信給我,我也是一一回複,主要也是想了解一下外麵的世界是如何的,畢竟我們在廣東基本上連雪也沒有見過,一年都是四季如春,綠葉常在。而北方那些省份的同齡人也是和我有同感,隻不過是他們想法剛好和我相反,他們是想感受到一下四季如春的南方,就這樣我在老家上中學時就交了大約有幾十個筆友,相互通信,細說各地風土人情。隻是我們當時的通信也隻有寫信這種方式了,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們的國家也才剛剛改革開放,整個國家也都是百廢待興的,當然也包括我所處粵北地區。我在老家時上的中學是我們縣三間有高中部的中學,在一般的鄉鎮中學都是隻有初中部,是沒有高中的。我的老家就是在我們縣城附近的一個村,離縣城中心也才一千米左右,我在七十年代後期上的小學,小學是在村裏麵上的,村裏的小學也是我們當時大隊的小學,因為我們村離縣城近,因此大隊的小學就設立在我們村裏,隻是因為師資的問題,因而小學隻開辦到小學三年級,到四年級後如果還想上學的話,就要到縣城的小學上了,隻是當時村裏剛剛實行家庭聯產責任製,那些十來歲的男孩子上了三年級後,也大都沒有再去縣裏上學了,雖然縣裏小學離村裏也是很近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家裏的勞動力不夠,很多同學就讀完三年級後就回家幫忙做農活了。我們家也是遇到這樣的情況的,家裏一共有五個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我們三兄弟了,大哥比我大兩歲,我比小弟又大兩歲,以前人們家裏有三個孩子都基本上是這樣的,隔一兩年又一個。隻是我們家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我的老爸不是我們村的戶口,這是因為他年青時上過學,當時聽說是上了一個中專,隻是碰上了十年動亂,畢業後也是沒有分配工作的,因此回到村裏麵當了一個小出納。那個年代,每個村都在學大寨,我們村也不例外,當時情況我也是不清楚的,隻是偶而會聽到老爸他們說了一下,因為要學大寨,也因為我們村在縣城附近,因此整天就會有上級公社的人或縣裏的人過來指導工作,我的父親作為當時一個小村幹部,也是要出席這些場合,但又因為他上過一些學,比起那些靠造反而當上村幹部的人會顯得理智一點。一般的場合我的父親都是屬於那種不主動表現,而又不失禮貌的年輕人,但上級叫辦的事一般都會盡力去完成。也許他的表現得到了公社有關人員認可,他畢業後在村裏隻呆了一年的時間,公社的領導就讓他到了公社當出納,雖然和他以前學專業對不上號,但也沒有什麼事,因為公社的領導看中他的人,而不是他學識。由於父親去了公社工作,因而他的戶口也從村裏調到公社裏了,隻留下我們一家四口在村裏麵,後麵父親在公社也沒有再往上升一步了,到他離開公社時還是一個普通的公社的社員,隻是他在公社後麵的幾年都做司機的活,公社當年購了大型的拖拉機,沒有司機就讓父親去當拖拉機的司機,後來公社有了汽車,又讓父親去當大卡車的司機。直到我們村裏實行全國的家庭聯產責任製時,我們家也是按四個人來分的田地,一共分了四畝的水田和四十畝的山地,那是1980年的時候。就這樣分了田我們家立馬覺得壓力大了很多,因為以前就算在生產隊的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勞動力,最多每年就是超支,不會有什麼事。現在突然把田地都分到你個人手上,而我們家的三個孩子最大的也隻有十來歲,因此所有農事隻能靠我母親一個人了,我爸在公社是一點也幫不上忙的,再說他也沒有做過這些農活,就算讓他請假回家,他也是不會做的。在生產隊時,村裏麵分的糧食不夠吃,我的父親是可以把他的工資和口糧送回家裏用或吃的,現在分田到戶了,田裏麵的農活都是自己家裏的,沒有人會主動幫你們家裏的忙,除非你用錢去請他們做。隻是當時的家家戶戶連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沒有哪一家有餘錢請人去做這些事的,這也是當時我們村裏的小學辦完三年級後,要到縣城小學上學時,基本都沒有人去讀了,隻有幾個人去上學,這也是當時實際情況。也許是因為父親上過學吧,他倒是沒有和村裏麵大部分人想法一樣,不讓我們上學。我是在1981年到縣城小學上的四年級,之後就一直在縣城裏上學了,包括以後的中學也是在縣城就讀的。但當時到縣城小學是走路去的,雖然隻有一千多米,但對於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中午也還是要回家吃中午飯的,下午再去上學,一天要走四次。對於小學的事我現在也是沒有什麼印象了,記得最清楚的是後來考上中學,但上學的地方卻還是在小學那裏,因為我們縣的新中學還沒有建好,我們還是在小學教室上完了初一,當時我們初中一年級全部都在原先舊小學上課,而縣城小學則搬去舊的中學,中學一邊建一邊搬,因此我們就變成留下來那些學生了,因為新中學有些地方還沒有完工。現在回想起來,舊的縣城小學我有點記憶的事就是當時整個小學大約有二十五個班,因為每個年級都是五個班,學校有一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學校的綠化樹不知是什麼原因都是那種我們南方常見栗子樹,我們農村的孩子們當時上課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是沒有穿鞋上學的,也許是因為我們南方的天氣比較暖和或者雨水較多的原因吧。校園裏的栗子樹就成了我們農村孩子們最討厭的了,因為這些栗子成熟的時候,都會把那些帶刺外殼掉到整個校園到處都是,我們年紀小小就嚐試了舉步維艱的境況,這些隻是小學時候的一點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