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後,翰林學士沈如星陪著小皇帝在文德殿喝茶。
沈翰林是小皇帝的心腹大臣,經常隨伺左右。
沈如星直接從小皇帝嘴裏聽到了太後和長公主的一番交鋒後,驚訝發問:“長公主真是這般能言善辯?”
前朝的官員隻知道長公主真上了一回吊,然後弄得世家貴族人心惶惶,確實不知道長公主還和太後嗆過一回。
小皇帝蹙眉,“你不信?”
沈如星拱手告饒,不發一言,不是不信,但有理由懷疑小皇帝是在給自己姐姐臉上貼金。
無他,長公主之前做了那麼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實在不像是個頭腦清楚的。
長公主鬧騰歸鬧騰,實際上沒得到多少好處,反而在背地裏被人取笑上不得台麵。
如果是真的,那長公主對於遼國的看法很有見地,政治基本素養不差啊。
沈如星暗忖,看來上吊一事對長公主影響極大,頭腦清晰了不少。
如果楚憶安知道他的想法,高低得嘲笑一句,古代人想象力真匱乏。
一個兩個都把上吊當成提高智商的捷徑,這麼死無對證的事情,你們都敢信。
沈如星沒有在長公主智商問題上糾結太久,結果好才是真的好。
長公主這番連消帶打給前朝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少消息傳出去之後,支持和親的世家貴族有點兒舉棋不定。
原來要動到自家閨女頭上,他們也是會慌的。
世家大族和皇族聯姻的人家不少,有封號的郡主家家都有,和親的好材料啊。
就遼國那個脾性,給一個公主夠嗎?
你玩零售,人家想搞批發。
管你公主郡主,都帶嫁妝他不香嗎?
遼國一向都是大啟一塊去不掉的心病。番邦蠻夷不受教化,天生熱衷於打家劫舍,說是一個國家,其實就是個大型的土匪窩。
時不時在邊境打劫也就算了,他們還用打劫來的錢財蓄兵養馬,一旦等到機會成熟就攻城掠地。被大啟打回去的話,就哭哭鬧鬧要求大啟展現大國風範放他們一馬。
如此惡鄰,一來還來倆。
其實這回遼國要求大啟出嫁和親公主是典型的趁火打劫。
夾在遼國和大啟中間的還有一個夏國,秋天兵強馬壯的時候開始出兵大啟。啟夏雙方你來我往打得熱火朝天,遼國恬不知恥的插足進來。
兄弟給個公主先,不然我遼國就要跟著夏國一起攻打你們了哦。
這等嘴臉,哪個能忍。
消息一傳到邊境,守邊的將士們首先怒了,遼國你不講武德,我們這兒正跟夏國酣戰,你這個賤兮兮的操作好似第三者插足啊,還能不能好好打了。
這不行,必須反撲,不讓遼國看笑話。
戰事膠著了三個月,從深秋打到隆冬,說實話夏國自己也有點撐不住了,再遇上莫名勇猛三分的大啟將士,之前靠突襲占領的城池又還回來幾座。
朝堂之上,反和主戰的大臣也很憤怒。小皇帝剛剛登基半年,夏國趁機造反,你們遼國倒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怎地,臉皮厚不講道德還有癮是吧?
大啟朝崇文且重科舉,受過傳統教化的官員裏還是有不少有誌青年的。他們還沒來得及在朝廷大展宏圖,迎頭就是一場混亂的戰事。熱血上頭的青年恨不能自己撩起袖子去抵抗外敵。和親?滾邊去,不打死夏國遼國這事就不算完。
理智派的翰林院則上下一致認為,小皇帝初登寶座,如果答應向遼國低頭求和,那麼他的整個皇帝生涯大概率都要在低頭中度過了。這個相當不利於整個王國的外交發展。
本來舉國上下一心同力,但耐不住因循守舊的世家貴族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不願同遼國撕破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