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二月,召集抵達京師的賢良文學(賢良方正所選拔出的人才),商議罷黜鹽、鐵、酒等專營政策。
這場會議的中心主題為“民所疾苦、教化之要”,賢良文學皆:“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示以儉節,然後教化可興。”
賢良文學全盤否定官營政策,指責鹽鐵官營、均輸、酒榷等皆是“與民爭利”,這是百姓疾苦的根源。
桑弘羊承認鹽鐵等官營事業,會有一些弊端,但他認為不能全盤否定,他認為:“此國家大業,所以製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
這是國家大業,是抗擊匈奴,消除邊患的經費來源,而且也可濟民救災,有益於農民
抗擊匈奴,消除邊患的經費來源,而且,這些政策便於堵塞豪強大家的兼並之路,且可濟民救災,有益於農民。
此外,關於各種對外政策以及各種治理國家的理念也都有爭議,雙方在這場會議上展開激烈的辯論,
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七月,會議結束。朝廷僅僅罷去了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以鹽鐵國營、均輸平準為主的興利之事,依然在繼續。
也由於這場會議,霍光借助賢良文學,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輿論支持。而作為他政治對手的桑弘羊則受到一定的挫折。
不過,桑弘羊肯定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失去奪權的想法。
漢昭帝的哥哥燕王劉旦,因沒有被立為皇帝,心存怨恨。
當初漢武帝病逝後,燕王劉旦曾派遣中大夫至長安上書言:“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孝宗廟......封泰山,禪梁父,巡狩天下,遠方珍物陳於太廟,德甚休盛,請立廟郡國。”
請求能在各郡國設立漢武帝的宗廟,此時霍光秉政,自然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但依然賜錢三千萬,增加封邑一萬三千戶。
這個結果讓劉旦大怒,甚至說出:“我當為帝,何賜也!”的話。遂與宗室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等密謀造反。
如今,鄂邑長公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因與霍光爭權而產生了嫌隙,便紛紛與燕國暗地往來。
他們記下來霍光的過失,並由給燕王上書漢昭帝,還替鄂邑長公主的情夫丁外人求侯爵之位。
上書稱:“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觀過知仁’。今臣與陛下獨有長公主為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號。”
不過,漢昭帝並沒有聽他們的,而且關於封侯之後也詢問了霍光,依然被拒絕了。那霍光拉的仇恨值就更高了。
當時,如果要上書給漢昭帝,是需要由霍光先行批閱,如果有對霍光不利的事情,霍光是可以壓下不報的。
彈幕“霍光權力真的蠻大的。”“難怪他們都想奪權。”“現在霍光的權力就有這麼大了?”“以後他的權力會更大!”】
【所以上官桀是準備趁霍光休假的時候向漢昭帝上書,這樣奏折才能到達漢昭帝的手中,漢昭帝批複之後,他們就能奏章內容來宣布霍光的“罪狀”,再由桑弘羊與群臣一同脅迫昭帝罷黜霍光。
他們上書誣陷道:“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蹕,太官先置。”他們騙漢昭帝說霍光把郎官和羽林軍都集中起來操練,道上戒嚴,太官先到目的地安排。
又說到:“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又擅調益莫府校尉。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臣旦願歸符璽,入宿衛,察奸臣變。”
意思是“蘇武從前出使匈奴,被拘留二十年而不降,回朝後才當上典屬國。大將軍府中的長史楊敞無功,卻當了搜粟都尉。霍光又擅自選拔增加自己幕府的校尉。霍光如此專權放縱,臣懷疑他有圖謀不軌之心。臣願意歸還符節璽印,回京入宮侍衛,提防奸臣的意外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