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回歸(1 / 2)

終結篇回歸

建安九年,在過去的數年中,大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漢的疆域已經大大延伸,東到琉球,南到獅城,西到西域,北到北海。其中功勞最大的要數兩支隊伍。

一支號稱“西北狼騎”的神秘隊伍,縱橫西北,據說得到了大漢官方的私下支持,士兵戰術素養非常之高。甚至有說法,皇家軍事院校的陸軍畢業生要先經過北方戰爭的磨練,才能得以畢業。

另外一支則是周瑜、甘寧的水軍。剛開始水軍還不大被人看好,但隨著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海外貿易的發展,水軍待遇大為改善,部隊的戰鬥力也隨之提高,並先後成立了三個支隊。其中以樂浪為基地的北海支隊向東占領了傳說中的扶桑,還協助“西北狼騎”占領了夫餘和高句麗,並一直向北,直到白雪皚皚的極寒之地,功勞卓著,但據《大漢商報》特別來源披露,有水軍大量販賣扶桑人到中原為奴,尤其是不少扶桑女性被賣為私妓,生活非常困苦。以建業為基地的東海支隊向東占領了台灣後,再向東拓展到了琉球。以南海為基地的南海支隊占領了朱崖州後,按照原丞相劉豐的指示,一路向南,在一個海峽地帶建立了城市,名為獅城。

內政上,按照《國策論》的構想,第一屆議會於建安五年春成立,議長由荀攸擔任。第一屆內閣由郭嘉任首相,趙雲擔任國防部長。田豐則擔任首任大法官。劉豐堅決辭去所有官職,創辦了《民報》,成為《民報》的社長。

而在辭職之前,丞相所下的最後一道政令,是大赦天下,這其中主要是曆年戰爭中的被俘將軍,也包括建安四年企圖刺殺丞相的部分人員。

《民報》走得是中層路線,創刊之初,主要依靠劉豐所寫的政論性文章和小說連載。劉豐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就是《尋秦記--異時空的故事》,記述的是一個飛虎隊的隊員無意中回到了大秦帝國的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一下就拉高了報紙的銷量。除此之外,《民報》還登載有海外的奇聞異事,介紹海外各個國家的相關情況。

隨著疆域的拓展,海外貿易所占比重日漸上升,《民報》建議設立海關,收取關稅,管理關務。此建議很快為政府采納,很快關稅收入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一個環節,為國家賺取大量財富。

海外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首先是造船業的發展,大型貨船及戰船在不斷技術更新。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鋼鐵產量和質量都有新的飛躍,在此基礎上,皇家科學院研究出來了世界上第一個蒸汽機,而按照蒸汽機發明者馬鈞的說法,蒸汽機的發明得到了劉豐等人的幫助和支持。

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了由大商家聯合成立的錢莊。人們開始存儲金銀,大麵額的交易也開始用金銀來計算。資本開始出現萌芽。

隨著疆域的擴大,國內生活相對困苦的百姓開始向新拓展的四周移民,這主要歸功於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報紙的大力宣傳。在國內各州縣,政府公布了移民北方的方案,在北方剛開始占領的土地上,凡是大漢公民願意去開荒的,可以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額的土地,三年之內不收取任何稅收,甚至連購買土地的費用也可以分期以糧食抵押。宣傳這項政策的報紙在全國各地銷售一空,並被四鄉八村以各種形式傳抄。於是大批沒有土地的農民開始拉家帶口地向北方進軍,大漢曆史上最著名的“北進運動”,似乎在一夜之間就開始在全國同時發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