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江湖之外有此一說……
看似仙風道骨的老人捋了捋白須,三分微笑,仰觀天相,自顧稍稍點頭,道一句:“天命至此,果不其然!”
話音剛落,隻見遠處一騎絕塵,一身綾羅綢緞,頭頂滿清大麻花辮,腦門錚亮錚亮的,隻是模樣不再清秀,儼然已過而立之年。可哪怕歲月無情地洗禮,也洗不掉骨子裏那玩世不恭的神態。
此人一甩麻花辮,以神行百變的速度嗖嗖的幾下串到老道跟前,喘完大氣,略顯著急道:“你爺爺的,個牛鼻子在這喝什麼風呢?辣塊媽媽的,來不及啦,我的郡主小老婆快生了,瞎看什麼呢?走啊!”
~~~
原來說此話之人正是金庸大大的得意門生玉麵韋小寶,話說數年前小寶攜家帶眷欲隱居,幸得此道相助。當年韋氏一家準備離開揚州之時,康熙追查甚緊,給各州府衙門下了死命令。
縱然小寶為人仗義,疏財有道,當時之急卻也苦於無法走脫。燃眉之時,正是那自稱清風道人的白胡子老道現身於小寶身前,指一條山路。當時老道唯一的要求就是韋小寶下若是再得一子,他須得在場。韋小寶苦於事態緊急,看那老道也不像是小玄子派來誘敵的,隨便糊弄下就答應了。
說也奇怪,當年小寶帶著妻兒老小跟著清風道人一路竄逃,一路暢通無阻,無搜尋官兵,也無山野人家。原以為山路崎嶇,馬車難過,而途中一路通暢,顛簸極少。
就這樣一路南下,直至湖州府,而原本打算去大理的韋氏一家,卻因當時清風道人吟得一句詩,“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隻何住湖州”,此句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江南時作。
韋小寶自然不知道什麼狗屁詩句,卻聽得有人說湖州好,心大有不願。在他心裏揚州是天堂,於是賭氣留下一看,而這又正好是雙兒的家鄉,比較熟。當時雲南也是藩王戰亂剛平,百廢待興。
鹿鼎記作為金庸關門之作,開端起始湖州,自然要認祖歸宗。
如今小寶已在湖州居有十餘年,康熙一直未得其蹤跡。長子韋虎頭,次子韋銅錘,小女韋雙雙都已快長大成人。小寶卻一直再無子嗣,或許縱欲過度,又或許時不於他。直到現在,七個老婆中年齡最小的沐劍屏終成正果。
原來是小郡主在數年之後,身姿越發曼妙,使得小寶連夜臨幸於她。邪惡~~~~
到此刻,小郡主沐劍屏妊娠將近。小寶急帶那道士回去,在這許多年中,他們已然成為好友,談得許多話,小寶也聽得許多故事,甚是有趣,對其為人頗有好感。隻是那老道有點怪異,韋小寶始終沒有得知為何老道當年提出如此怪異的條件。自知他無害人之心,也就不去多作擔心。
韋小寶一甩麻花大辮,又欲施神行百變。隻見那老道腳底一提氣,施用輕功提起韋小寶,徑直往韋小寶那大宅院行去。韋小寶被拎的極不舒服,張口破罵:“他媽的,你個牛鼻子老道,拎著我好痛啊,快放下老子,老子的神行百變定能追上你。”
老道沒理會韋小寶,間歇功夫,兩人便到韋府門口。大門敞開,直各位夫人見忙裏忙外,不亦樂乎。韋虎頭正與雙雙打鬧,韋銅錘先見小寶,上來見過道長,直拉韋小寶,“爹,七娘生的是弟弟還是妹妹呢?”
“又是弟又是妹你說好不好?”韋小寶雖說自今童心未泯,眼看著三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小郡主好不容易又懷上自己的孩子,卻也想兒孫滿堂。
“難道七姨娘能連續生兩個嗎?”銅錘雖已年近十二三歲,卻也沒聽過龍鳳胎一事,大為好奇。虎頭和雙雙看見兩人,都是先叫道長,再喊爹爹。
韋小寶放開銅錘和道長徑直走向內堂。雙兒,方怡和曾柔三人進進出出正在為沐劍屏換毛巾等雜事。蘇荃,阿珂有過經驗的在內屋陪在沐劍屏身旁。
建寧公主卻翹首盼著韋小寶,心裏卻想,“沐劍屏生個女孩才好。”當年通吃島就她生女孩的事還心有餘悸呢。看見韋小寶,馬上喜逐顏開,卻隻道了一句:“相公,道長也來了啊。”當她回過神來,才發現其他五位都在忙活,有點過意不去,過了這麼久,她的公主脾氣自然也早磨掉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