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若若嗎?”江月沒有直接說辦法是什麼,而是問了周錦韻一個問題。
“你是說,馮大爺家的那個小孫女,馮若若?”
他們剛來村裏那天,三個小孩從村委會跑出來迎接江月,其中唯一一個女孩就是馮若若。
周錦韻有印象。
“你說過,她也很喜歡跳舞來著。”
而且前幾天,他們做調研的時候,曾去馮大爺家裏采訪,當時馮大爺還吆喝孫女兒給客人跳支舞。
女孩子已經上六年級了,不再是幼兒園時,隨著長輩的炫耀,就喜歡在人前活蹦亂跳的性子了。
麵對陌生人,她會不好意思。
或許還有隱約的自尊和漸趨成熟的認知作祟。
於是也不聽爺爺的話,當場就跟來湊熱鬧的豆包和陳初跑出去瘋玩了。
“若若的家境,算是村子裏比較好的了。”
江月往樹根邊坐了坐,避開移動的陽光,“當初馮叔叔和嬸子對若若給予了很高的期待,若若從小就被送到縣城去學舞蹈,在村裏大家一直叫她小孔雀。
“你也是學舞蹈的,應該知道,這東西雖然不比鋼琴吉他之類的樂器花錢,但比起普通的愛好,對農村家庭來說,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所以她父母都出去務工了,在外地,差不多一年才回來一次;每個周末,都是馮大爺騎著電動車,送若若去縣城上舞蹈課。
“但去年,若若多了個弟弟。倒不是作家長的重男輕女,是養孩子著實花錢,所以若若的舞蹈班,就這麼暫停了。
“雖然她嘴上不說,但大家都看得出來,這孩子喜歡學跳舞。不僅僅是她,村裏還有許多小女生,都喜歡。但出於種種原因,她們無處可學。
“有那些錢,家裏寧肯給她們報課程補習班,又或者補貼家用……”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精神消費永遠在物質消費之後。
吃飽穿暖了,人們才有心情,也才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滿足關於藝術的需求。
古人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他們如今所為之努力的助農計劃,本質上,就是想要從物質層麵改善茶農們的經濟情況。
但若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呢?
“所以你是想讓我給這些孩子們教舞蹈?”
周錦韻明白了江月的意思,她眼睛一亮,忍不住攀住江月的胳膊晃動,“這個我在行!完全沒問題!”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們。”
江月道,“相較於這些留守在家的兒童,村裏更多的,是辛苦了一輩子的大爺大媽。孩子們再不濟,還能上山爬樹下水摸魚,有的是嬉鬧玩耍的方式,但你有沒有注意到,每次我們晚上回去的時候,村裏上了年紀的人,大都坐在自家門前水泥墩兒上,有時候說說閑話,有時候就那麼坐著……”
不管在教育還是衣食住行,孩子永遠都是一個家庭裏,被優先考慮和偏向的那一個。
但卻很少有人想,那些辛苦勞累了幾十年,為一個家庭付出了幾十年的老人,她們有怎樣的精神需求。
以前江月兼職賺第一筆錢的時候,曾給沈茹買過一條紅裙子。
可在那樣一個環境裏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她,卻羞於穿著漂亮的衣服見人,總喜歡把自己打扮的額灰撲撲的。
以為這樣才是一個中年婦女該有的樣子。
但不是的。
江月拉著母親,去看外麵的街道。
四五十歲,依舊衣著鮮亮妝容精致的在職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