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這擔子沉甸甸的(1 / 2)

“學堂的任務要以那些適齡學生為主,他們才是流民之家的未來。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我們現在一開始就要將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想流民之家在今後的發展當中不掉隊,咱們最首要的就是抓住孩子的教育。為了流民之家在今後擁有更美好的明天,就算付出再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

李鑫才一字一句,很有耐心的給張秀才解釋了起來。對於這個觀點,李鑫才必須要趁早給張秀才明確。他不能時時刻刻都盯著學堂的事,在今後,流民之家的所有學堂,李鑫才都會將其全部放手交給張秀才去打理。隻有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把教育給搞好。理論建構好,才能更好的去實踐。你連理論都沒有確立,那就不要去討論實踐的問題了。

“世子,您所說這些在下現在已經明白了。不過,要真是那樣的話,那咱們學堂的開銷就不小了。在下擔心......”

“這你不用管!不就是銀子嘛,這簡單!隻要是銀子能解決的事,那就不是事!”李鑫才知道張秀才心裏麵所擔心的是什麼。不過,這對於他來說,完全不是事兒。不就是銀子嘛,他李鑫才別的沒有,就是有生錢花錢的本領。

現如今,他研製出來的玻璃,已經開始在小規模的生產並銷售了。像這樣的“神奇之物”,在大明朝達官貴族階層之中,李鑫才相信,其市場肯定小不了。雖說這曆朝曆代都是窮苦人多於那些富貴之家,但是,在這偌大的大明朝範圍內,有錢人可不在少數。大明朝成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衍生出了不少地主階級,這些群體都是有錢的主。他們家中堆積的財產,要是全部都加起來,隻怕是要頂上大明朝不知多少年的稅收總和。

都說國家是由天子與全天下所有的士大夫共同治理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士大夫階層的這個龐大群體,不僅有知識有文化,而且經濟實力也不差。正是他們的存在,構成了大明朝所賴以統治的經濟基礎。僅僅靠那些窮苦百姓們給朝廷納稅,那大明朝的統治絕對超不過一百年。

當然,這也是有利有弊的。朝廷大肆給那些士紳特權,也導致了階級矛盾更加突出,愈演愈烈。每個朝代的後期,其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階級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占據了主導地位。要是當朝者解決不了這兩者尖銳對立的矛盾,那王朝沒落,國家滅亡是遲早的事。

大明朝最後走到崇禎皇帝那一步,已經是階級矛盾對立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外敵的入侵,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就算是再英明神武,那也是無力回天。李自成他們能夠成功攻占北京城,逼迫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既是他們拚殺的成果,也是曆史的必然。

從一個後世現代人的角度去分析這些曆史上所發生過的事情,必定會有一個更加客觀理性的思維。李鑫才正是擁有強大的理性思維,所以,他才會在這樣一個強力的風波下保持冷靜,能不出手就不出手。明哲保身,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