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這裏的“後”不是皇後,而是夏統治者,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
建立者為大禹,亦有說是啟,定都陽城。大概是現在的河南鄭州登封。
河南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夏朝的一麵,而二裏頭遺址是夏朝都城遺存也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夏朝統治範圍,西起現在的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夏總共有十一支姒姓部落。
他們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
中央王室與地方部族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從考古發現的夏時期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所以推斷當時還是茅草屋和土石建築的建設水平。
啟上台後,召集各部首領參加鈞台之會。
有扈氏因對啟破壞禪讓製的行為不滿,拒絕出席鈞台之會。
啟便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有扈氏。
雙方大戰於甘(今河南滎陽),史稱甘之戰。
此戰有扈氏被滅,有扈氏的族眾淪為牧奴。
啟病逝後,他的五個兒子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觀為了爭奪老大的位置相互發動戰爭。
最終長子太康取得勝利,遷都到斟鄩(今河南洛陽)。
即位後的太康隻顧享樂、不理朝政。
有一年,太康攜帶家眷、親信等外出狩獵數月不歸。
東夷部族有窮氏首領羿趁機起兵發動政變(沒錯,就是傳說中射太陽的那位),攻占了都城斟鄩,太康被羿流放到了戈地。
可是當時夏王朝的地方老大都是夏王朝的親戚。
所以羿因驅逐太康而遭到眾人強烈不滿,為了平息眾怒隻得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後。
但仲康隻是傀儡,話事人和掌權人還是羿,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千年後又有人幹這種事)
仲康肯定不願意做傀儡,於是派大司馬胤侯征伐羿的手下羲和(沒錯,是傳說中的太陽女神),試圖削弱羿的力量。
可惜戰敗了,此時的仲康再也無力與羿爭奪權利,不久就憂悶成疾而亡。
羿又擁立仲康的兒子相為後。後來,羿發動政變,將相驅逐,篡奪了夏朝的後位,史稱“太康失國”、“後羿代夏”。
即位後的羿徹底放鬆下來,畢竟在位時把自己的勢力壯大到最強。
結果和當初的太康一樣開始隻顧享樂、不理朝政,國事都交由丞相寒浞打理。
看到這,沒錯相同的一幕又要發生了。
寒浞後來也發動政變,將羿殺害後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寒。
寒浞發兵消滅了偏安在斟鄩的夏的殘餘勢力,並殺害了相的全部族人。
夏朝用了一百年亡國了。
此戰讓自太康失國以來長期分裂的中原北方地區重新統一。
不過夏相有個已經懷孕的妃子逃了出來,並生下了一個男孩,名少康。
命運的齒輪又開始轉動起來。
後來,少康在老丈人虞之君虞思的幫助下開始積攢實力。
少康在有虞有了根據地後就開始謀劃複國。
寒浞在位日久,也開始驕奢淫逸不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