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職業規劃是自我探索,在傳統的職業規劃這個不是職業規劃,更像是應該普通的規劃。在我的一丟丟知識和認知中,我的職業規劃更準確的是一個規劃,與職業沒有一丟丟的關係;而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與老師的想法並不一樣,我對自己的了解並不是很夠。我認為自我探索,在我的大學生活中比職業規劃更重要,在職業規劃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職業規劃是一個方向,自我探索是人生要堅持的事情。在我們高中之前,高中老師有讓我寫過未來的職業規劃,我當時寫的是想做一個研究精神跟心理這一方麵的醫生或者學者;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各種認知的擴展和現實的種種情況,我誤打誤撞來到了這個學校,以及選擇這個專業。這個專業,是經濟學與我高中職業規劃完全不一樣。有時候我會在想,我需要的是什麼?我需要的是一個職業,想做這一個職業的規劃,或者是我人生的規劃嗎?我用著職業規劃的方法論去思考著自我探索。麵對現實情況,最近五年的變化很大,因為疫情、世界的變動、環境變化,讓一切都充滿著未知性。我的確沒有一個特別想要堅持的職業,我去幹過有關銷售、會計、輔導班老師、鄉村運營、文員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我並沒有從中獲得成就感與開心。但隨著我進行過幾次調研與參加比賽,我發現如果我真的要一直往我高中選擇的方向走的話,我大概率會出現出現財務危機,這個方向很適合我的性格,但是不適合我的生存。因為不管什麼研究,他都離不開金錢和時間的支持。我總是在思考,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真正擅長的是什麼?我應該要把時間用於哪裏?我的最大潛能是什麼呢?但是在現實與理想計劃的碰撞中,總會帶來著很多意想不到的差距。也許你的理想計劃是這樣那樣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必須要用許多精力和時間花費在某一個計劃之外的方麵上;而這個方麵不一定是你擅長的方麵,也不一定是你很感興趣的方麵。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任務,比如這個寫職業規劃的任務,而我們是否已經對自己比之前上大學之前更加的了解?而對職業我們是否認識許多職業,並且有深入的接觸過?對於我而言,職業規劃更多的是一種方向,指引著我,在這條路的,也許有些人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是適合自己的;另一些人也許並不知道。而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社會充滿著不確定性,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會有一個事情會影響著我們未來的選擇。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經濟人假設理論;人們會理性的思考並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而經濟人理論隻是一個現實生活中假設,在生活中我們會有許多要考慮的因素。在我看來,經濟人理論就像職業規劃,一種人們前進的方向,但是現實生活中這個方向也同樣就充滿著不確定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我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我一直在探索自我,我一直在抓住機會體驗不同的工作,也許對於我這種容易搖擺不定又內向的人來說,先去探索自我,嚐試更多的東西,不斷堅定自我選擇的部分,努力做一個“君子可內斂不可懦弱”的人,在這一條道路上,在許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的角色,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職業規劃;不給自己固定的選擇,但也不讓自己停下腳步,就不能脫離時代。對於職業規劃,我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對自己的探索還不夠,我很羨慕那些有自己具體方向的人,我的確沒有具體的職業規劃,曾做過景區產品銷售到輔導班老師,再到鄉村運營的相關工作,從職業和領域來說的確跨度大,但這個更是我從不同角度的自我探索。而現實生活中不同職業的選擇的確需要不同的證書與知識,這個是一個不得不麵對的難題。我沒有具體的職業規劃,就意味著我需要比別人更努力,更加難以專注於某一個職業的發展,在未來我的就業壓力會較大;但我更傾向從中自我探索發現自己喜歡的方向,尋找屬於自己的職業規劃,再深研下去,這是我認為較為符合我自己的一個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