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比較,煥然一新的長狄師甲士,雖然裝備依舊比不上衛國甲士,但是為保護部族家人為戰,因此軍心空前凝聚。
反觀衛國甲士,更像是出沒於山野的盜賊。
麵對軟弱之人時,會窮盡一切手段進行搜刮。當對方奮起抵抗,其等就會立即變成一盤散沙,將保命視為第一準則。
延乙期與欒宣見長狄師戰力小成,正好達到與衛國甲士互相消耗的程度,便派遣心腹下屬,向長狄核心首領送去密信。
密信之中,除提供衛國甲士詳細部署外,還貼心送上三道反擊衛國的前期妙策。
其一,長狄師本質上為聯軍,倘若直接與衛國上陣對戰,必然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諸多變故,屆時勝負難以預料。
穩妥起見,長狄師應當利用自身靈活優勢,采取分而攻之策略,組建大量小隊,對小股衛國甲士發動襲擊。
隻要不斷殺傷衛國甲士,對方必然會陷入恐懼,從而不敢再肆意搜刮長狄諸部。
其二,待衛國甲士因恐慌而不敢出營,長狄師便可以組織數百人戰團,對衛國甲士小型據點發起進攻。
尤其是位於德水腹地的小型據點,務必要逐一拔出,陸續肅清境內仇敵,進而擁有反擊衛國的根基與底氣。
衛國甲士接連喪失小型據點,必然會為保住小命,爭先恐後往大型據點收縮。
其三,當本是敵強我弱的局勢,逆轉成敵退我進與敵守我攻,長狄師便可以正式組建千人大軍,攻打衛國甲士大型據點。
此時的衛國甲士,肯定已經軍心渙散,麵對士氣高漲的長狄師,幾乎毫無抵抗意誌,隻能選擇棄營而逃。
長狄師順勢接管全部據點,將衛國甲士徹底驅逐出德水一帶。
完成上述三道反擊衛國的前期妙策,長狄諸部便能真正獲得獨立,並擁有與衛國互相抗衡的實力。
即使衛侯和想報戰敗之仇,也不敢悍然對長狄諸部用兵。
衛國北遷新都甘丹,子民內部本就存在大量隱患。長狄諸部隻需維護好長狄師,便能在大河北岸占據主動優勢。
往北與山戎達成聯盟,進而瓜分燕國疆土。
往東南可趁齊國征伐萊夷,對齊國發動偷襲。
往西則可以和大周結交,繼而反攻衛國。
不得不說,延乙期與欒宣所獻妙策確實很妙,但並非計策本身無比絕妙,而是避重就輕的筆法用得十分巧妙。
一切推演結果全靠臆想,根本不去考慮實際情況與意外事項,反正是暗中獻策,怎麼完美就怎麼說。
偷換概念也好,天花亂墜也罷,隻要說服長狄核心首領采納,並交由長狄師實施,便成功達到消耗衛國的重要目的。
往後無論長狄師是勝是敗,均不會影響下一步計劃。
事實上,長狄核心首領聽聞妙策後,根本不用過多遊說,直接召集長狄師重要頭目,開始商議詳細的作戰部署。
不到五日,德水一帶便正式進入混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