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宮湦道:“雪災已初顯端倪,且有加劇趨勢。此事便由太督總領,延乙期與角人六指從旁協助,務必盡早落實。”
三人紛紛起身:“諾!”
姬宮湦稍微舒展肩臂。
“爾等若無其他要事奏報,那便立即前去執辦。”
角人六指正欲拱手告退,卻見太督內史冂與延乙期站著不動,連忙將雙手放下。
姬宮湦敏銳覺察到,便直接朝角人六指下令。
“爾需聯絡各國諸侯,商定流民換糧細則,便先行退下罷。”
角人六指會意:“臣告退!”
待角人六指走後,姬宮湦便望向延乙期。
“延鬆可有密信傳來?”
延乙期道:“目前尚無。”
姬宮湦頷首:“沒有密信,那便意味著諸事順利,爾亦退下罷。”
延乙期當即領命:“諾!”
待大殿僅剩太督內史冂,姬宮湦才悠悠開口。
“孤王北征南巡,離王城半載有餘?太督手捧布帛而來,必是諸多要事奏報。現下孤王尚未疲倦,太督可一一奏報。”
太督內史冂道:“朝堂之要事,此前皆已派長羽甲士稟報大王。臣今日所要奏報,卻是為三件私事。”
姬宮湦當即笑問:“可是與伯朙婚事有關?”
太督內史冂道:“首件私事,確為伯朙婚事。”
“太督意下如何?”
“臣以為不妥。”
“周輕雖然出身低微,且被訛傳為不祥之人,卻與伯朙相處融洽。太督若是嫌棄,孤王可收周輕為義妹,如此便能不落名分。”
“臣並非嫌棄周輕,而是覺得,此事可以使大周社稷獲益。”
姬宮湦不禁錯愕:“此乃伯朙婚事,與大周社稷何幹?”
太督內史冂道:“大王可借機頒布王命詔書,鼓勵公卿與普通百姓通婚。以伯朙婚事為範例,逐漸形成風氣,減少公卿彼此聯姻。”
從朝堂角度,太督內史冂提議確實很精妙。
倘若任由公卿彼此聯姻,結局必然是權柄固化,最終形成門閥。
屆時公卿互相抱團,天子便會逐漸淪為擺設。
鼓勵公卿與普通百姓通婚,確實可以延緩門閥形成。
前世史書所載,朱元璋登基後,為避免外戚幹政,曾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明成祖朱棣之徐皇後,雖為徐達長女,卻是靖難之役前所娶,本就不按皇後規則選定。
明英宗朱祁鎮之錢皇後,其父受祖上蔭為正三品,出身便僅次於徐皇後。
除上述二者外,大明皇後均出身平民之家。
縱觀大明二百七十六載,鮮有後宮與外戚幹政之事發生。
另一方麵,伴隨科舉製不斷完善,依托姓氏血脈建立的門閥世家逐漸消亡,轉而變成地域性的文官士紳集團。
大明權勢之爭,便以宦官集團與文官士紳集團為主。
姬宮湦推行學政,並不斷提拔出身低微者,正是為防範門閥世家滋生。
此前於洛邑宮苑召見卜師廿,亦曾密談此事。
大舉任用內史一門,皆因其等忠誠與才能。
若想防範門閥世家滋生,仍然需要慎重對待內史一門。
太督內史冂顯然深知這點,便以內史伯朙婚事為突破口,表明內史一門,並無成為門閥世家之心。
姬宮湦歎道:“太督深明大義,然公卿聯姻之事,倘若孤王多加幹涉,或會適得其反。”
太督內史冂卻道:“據臣猜測,早有公卿觀望。倘若大王不借此樹立範例,未來或將出現公卿聯姻。”
姬宮湦笑問:“太督所指,可是姬友、太史伯陽父等人?”
太督內史冂連忙解釋。
“臣隻是猜測,不敢妄言。”
姬宮湦大笑:“太督過於多心矣。諸侯聯姻不曾斷絕,倘若事關社稷,有幾人會因為聯姻,舍棄自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