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過去三日,毀林堵路行動便取得進展。
與鄭國接壤的山麓,林間小路已被悉數破壞。
銳士營手法逐漸嫻熟,繼續往前推進五十餘裏,即將接近條戎核心據點。
期間,屢次遭遇條戎。
在校尉魨的指揮下,銳士營越戰越猛,累計斬殺條戎八百餘人。
中麓虎賁軍亦進展神速。
不僅徹底斬斷中麓林中通道,還擴大破壞範圍,形成十裏寬的斷行區。
條戎王得知退路被切斷後,很快便發揮猴群作戰風格。
趁著夜色,直接丟棄前陣營地,撤往山麓據點。
芮國子民很快察覺,得知是王師襄助,立即對條戎主力展開追擊。
局勢突然逆轉,條戎的軍心開始動蕩不安。
不少條戎選擇倉皇四散逃命,結果都被群情激奮的芮國子民擒殺。
條戎王回到山麓據點時,麾下已不足五千人,折損已超過半數。
此時的中條山,中麓有虎賁軍截道,西側是憤怒的芮國子民,南麓已被銳士營阻斷,東側則為條戎世仇畢國。
史書所載,畢國同為姬姓諸侯國,西周末年被戎狄所滅。畢公高後裔畢萬投奔晉國,是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先祖。
自條戎進犯鄭國與芮國,畢國國君畢伯碩父便陳兵中條山腳。
條戎主力的四周,均被堵截,形成包圍圈。
條戎王得知後勃然大怒。
先是派兵攻打鄭地銳士營,結果魨依照姬宮湦計策,守著唯一的小路周旋。
條戎折損數百人後,又將目光對準中麓的虎賁軍,結果還是損兵折將。
隨著芮國子民進入山麓,條戎王隻能寄希望於東側。
畢國隻是小型諸侯國,甲士雖然勇猛,數量卻遠遠不足,根本無法圍殲條戎。
得知條戎王要往東逃竄後,媯子騭與校尉魨同時前來請戰。
“大王,此乃擒殺條戎王絕佳時機。若能成功,則條戎之患將不複存在。”
姬宮湦卻慢悠悠道:“孤王有一問,希望爾等深思。條戎曆來盤踞中條山東北麓,條戎王究竟是誰之患?”
校尉魨很識趣地閉嘴。
他隻會衝鋒陷陣,並不擅長排兵布陣,對上層謀略更是滿頭霧水。
媯子騭沉思片刻後,給出了答案:“必然是成周洛邑、晉國及虞國等。”
姬宮湦追問道:“倘若條戎王戰死,晉國將會如何?”
媯子騭總算明白其中關鍵:“晉國必然會趁勢發兵,徹底剿滅殘餘條戎,爾後掌控整座中條山。”
阿夔則更為敏銳:“大王本可知曉畢國,采用毀林堵路之策,卻故意留下缺口,既能避免條戎殊死搏鬥,又給條戎王留一條生路。”
姬宮湦不禁對阿夔刮目相看:“此乃圍師必闕,爾能自行領會,孺子可教也!”
媯子騭忙問:“條戎王不可殺,吾等是否還要派兵追擊?”
“自然派兵追擊,但須放慢步伐。條戎首級並無益處,中條山中麓及西麓,才是孤王真正所需。”
“大王打算屯兵中條山?”
姬宮湦反問道:“不取中條山,孤王為何要勞師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