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23.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
2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5.聽其言而觀其行。
2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7.禮之用,和為貴。
28.過猶不及。
29.不遷怒,不二過。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32.敬鬼神而遠之。
33.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34.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37.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8.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孔子的治國名言
一.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 重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三.重公:天下為公。孔子的公是天下人的公,公,心齊,眾生共利。
四.重同:世界大同。同可消紛爭可消戰亂,同可安一地一國。
………………………………………………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說隻要有三個人在一起必有自己當時可學習的地方,孔子告訴人,每人個都有優缺點,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不可自高自大,不可自以為是,人隻有明白自身的不足,人隻有認為他人有自己可學習之處才易學到一些東西。
………………………………………………
“德不孤必有鄰”出之《論語》,德產生於人們求共生共存的心理需要。
人與人交往的多,與人交往不應有礙交往的人,如有,大家都易有損,大家都活得不自在。社會有人與人交往的規矩,人人都有心保人際交往上的規則和程序,從而使人在交往中受律性護持,使個體規範化有序化。
鄰居不好,能有多不好?鄰居不好,你能有多好?你自以為好是因為你受習慣作用,不好的言行成了自然而然的東西,你看自己與他人看你往往不一樣。
鄰裏關係好重要,如鄰裏關係不好,彼此多相壞隻能有更多的苦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