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封信(1 / 2)

崇禎十三年春,中原之地,旱澇頻發,蝗蟲過境,又是一個不好的年景。

豫西那邊赤地千裏,百姓逃荒,流民四起,豫東這邊卻又陰雨綿綿。

在洧水河邊的道路上,幾名穿著蓑衣赤著雙腳,杵著竹矛的漢子,沒精打采地護著騎騾子的少年,走在泥濘的道路上。

在路的兩邊,田地都被水淹沒,看上去白茫茫一片。

農耕艱難,如今正是麥子成長的時節,禾苗被水一淹,不需幾日,田地便會顆粒無收。

少年口中不禁吟道:“一旱逾兩年,一水又三月。雨暘既失時,災荒遂迭出。比鄰八九家,薄暮炊煙絕。側耳聞啼饑,傷心難具述……”

少年郎,正一邊吟詩,一邊趕路,兩側的樹林中,忽然衝出十多個身影,俱是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刀客。

少年看清來人並不慌張,反而麵露微笑,“阿父讓你們來迎我?”

為首刀客上前,為他牽住韁繩,“少爺!最近不太平,臨縣登封鬧土賊,連累縣裏也有了土寇,東家讓我們來接應少爺回村。”

少年姓石名開,乃是密縣石家村,族長的第三子。

石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密縣,在本地算是個大家族,村子裏幾乎都是石姓。

石開微微皺眉,“莫非有人騷擾莊子?”

“馬騩山上的於大忠,派人來找過東家,讓東家拿一百兩銀子,一百石糧食,便保我們石家村安寧!”刀客回道。

刀客名叫趙憲,是石開二哥石歡,收留的豫西刀客。

他二哥石歡離開石家村去京師前,說是中州將要大亂,留下趙憲等十八刀客,守衛石家村,保護石氏族人的安全。

趙憲牽著韁繩往回走,“東家沒理會來人,讓俺哄走了。”

於大忠是大騩山上的土寇,原來是個農夫,十一年時密縣遭災,因交不上稅,聚集了一夥流民嘯聚山林,是縣裏有名的土寇。

如今他手下有幾百好漢,縣裏束手無策,隻能閉著眼睛裝作沒看見。

石開不禁有些擔心,父親得罪了這個山大王,若引得賊寇來攻,如何是好?

這麼大的人,也不讓人省心。

石開心下焦急,吩咐趙憲,“快點回莊吧!”

石開騎著騾馬,山道兩旁的樹木後移,他想起從縣裏聽到的消息,不禁憂心忡忡,“二哥,你去京師,何時能回?餘弟還有許多事情要向你請教,兄長說最多一年,中州必亂,我該如何應對?”

石家村說是村子,其實是一座山寨。

沒奈何,當今聖上繼位以來,天下就沒太平過,河南地處中原,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南來北往都要打河南,村裏自然要結寨自保。

如今豪強大族都修了土城,石家為了安全,便把村子移到山頂,再用木柵欄圍住,防止賊寇和強盜襲擾。

現在河南一地,到處都是這樣的村寨,仿佛夢回兩晉南北朝那個動蕩不安,中州之地遍布漢人塢堡的時代。

石開回到山下,山頂石家寨聳立,山前村子前豎著一塊石頭牌坊,上書“登科”的字樣。

這牌坊是石開父親高中舉人時所立,已經有了十多年光景,如今已然有些斑駁和滄桑。

石開父親石有德,萬曆年間就中了舉人,後來一直考不上進士,便於天啟年間托關係在江南謀了個縣丞。

石有德有些能力,又會巴結上官,縣丞隻幹三年,就破格當上知縣。

以石有德舉人功名,致仕前應該能夠做到知府,可當今聖上登基後,石有德沒了台倒,很快就被罷官歸鄉,永不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