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黃帝篇(1 / 2)

五帝者,黃帝、帝嚳、顓頊、帝堯、帝舜五人也。黃帝

黃帝,是少典部落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後人有的稱之為有熊國,少典便被稱作有熊國國君。所以大多說史料多稱黃帝為有熊氏,古代是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少典的次妃附寶,有一天到郊外遊玩,忽遇暴雨,有大電光纏身,許久才離開,繞北鬥而去。結果,附寶感而受孕,懷胎25個月,生下黃帝,起名叫雲,黃帝長得“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國君的喜愛,就帶著他和附寶一同住在陰水河邊。附寶生就的美容麗質,非常動人,被人們呼為美姬。她常陰水邊洗衣淘菜,人們見多了,就把這段河叫成了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黃帝長大以後,便也以姬為姓,名叫姬雲。後因居軒轅之丘(河南新鄭西北),故曰軒轅。

黃帝姬雲長大以後,身高九尺有餘。他為人敦厚樸實,好施仁義,很受部族人民崇敬,唄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他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礦產資源,鼓勵部族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親自教百姓播五穀,植草木,馴養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見他好行仁義,以鄰為友,能團結人,就紛紛前來投奔、歸順,使有熊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相互侵犯討伐,戰亂不已,生靈塗炭,殘害百姓,但是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炎帝沒奈何,隻好求助於軒轅。此時軒轅為有熊部族首領,勢力強大,為人正直。軒轅受神農氏委托,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於是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朝貢的諸侯,各諸侯戰而不勝,這才都來歸順。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神農氏炎帝眼睜睜地看著各諸侯鹹歸軒轅,唯恐自己帝位不保,於是炎帝想進攻欺壓其他諸侯,諸侯皆被炎帝而從軒轅。自此以後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萬民,丈量四方土地,訓練熊、羆、貔(pi皮)、貅(xiu休)、貙(chu初)、虎等猛獸,實力大增。炎帝對軒轅此時的作為甚是不滿,最終炎帝與軒轅火並,決戰於阪泉之野。經過三場惡戰,軒轅得勝。後炎帝在南際山頂百草毒發,石化龍牙岩。

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部落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麵,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攻打別的部落意圖開疆擴土,帝命不聽,處處征戰。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軒轅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軒轅早就想殺掉蚩尤,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軒轅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神農氏),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平定一個地方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中國東部長江的長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登丸山(山東省濰坊市),及岱宗(別稱泰山,山東泰安)。西至江,登上了熊山(原神農架,湖北省西部邊陲)、湘山(又名洞庭山,湖南省嶽陽縣)。往北驅逐了葷粥(xunyu,即匈奴,中原北方少數民族)部族,來到釜山(韓國東南端的港市)和諸侯合驗了符契(類似於契約),就在涿鹿山(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所,部隊到哪兒就在哪兒安營紮寨,設置軍營以自衛。由於常年飄忽不定,黃帝所封的官職都是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設置左右大監,由他們督查各個諸侯國。諸侯國皆守本分,並無叛亂之兆。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黃帝時期堪稱最盛。黃帝獲得上天賜予的寶鼎,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經過推算而預知未來的節氣曆數。黃帝提攜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來治理百姓。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按照時節播種百穀草木,馴化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的使用水、火、木材等各種財物。軒轅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且土色黃,故號為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