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日甲午戰爭(3)(1 / 1)

中日甲午戰爭的戰敗影響

首先是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最後,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對遠東的影響

遠東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

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雪三國幹涉之恥,一方麵提出“臥薪嚐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劃;另一方麵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

甲午戰爭標誌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係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製。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的結果

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中國失去了東亞大國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隻能向英法德俄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麵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裏,外國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台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飽受欺淩50多年。“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台灣去。……”《台灣行》一詩表達了詩人黃遵憲,對台灣被割占的強烈憤慨和悲痛之情。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

1、中國缺少一個真正的戰略,不知道麵對“近代”究竟應該怎樣處理朝鮮這類問題;

2、虛驕,三十年洋務新政的增長被嚴重虛誇,誤導了中國的決策層,在對戰的時候中國士兵的戰力和士氣都不足;

3、雖然建設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但在諸軍種配合聯合作戰方麵,清軍基本上還處在“前近代階段”,與日軍大本營體製無法同日而語。

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諸方麵因素,中國人在甲午戰後都有反省。1895年後漸次展開的維新運動,就是基於戰爭失敗而發起的一場改革。

甲午中日戰爭同時也進一步地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