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 金榜抗命(1 / 2)

詞雲:亂世紛飛馬蹄歸,霍亂沙場斜陽垂,橫斷瀑雨蕭蕭下,輕狂孺子霸王穗。駭下驚聞攜奔馬,業公墓前眾鬼悲,誓破燕雲州十六,旋凱將骨兵心回。

身經亂世,必有骨肉分離,家破流離,但若遇明主,且獲一時短暫安樂生活也說不定。

且說北宋末年,哲宗時期,宋哲宗趙煦祖母高太後一直把持朝政,任用司馬光、蘇軾一概守舊大臣,及至哲宗“紹聖“四年,及公元一零九四年,高太後西歸,哲宗重掌朝政,改年號”元符“。

哲宗為宋神宗第六子,幼年遇其父用王安石變法,極度崇拜,自其掌權後,趙煦摘扁了以司馬光為首、蘇軾、蘇洵一幹人等,重新啟用朝廷右派官員,恢複部分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等,一定程度減輕人民負擔,北宋國力有所提升,”紹聖“二年,哲宗皇帝拒絕與西夏停戰,其後多次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北宋稱臣,此時,雖東北金兵偶有霍亂,但百姓生活相對太平,北宋政府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短暫安樂階段。

”元符”五年,時值乙亥,國運繁榮,民生隆昌,正值北宋朝廷科舉殿試,各省人才集於京師東京,古有“時綸科舉千君過,萬踏接踵庵前坐”,來形容科舉之時京師的人潮,可觀那時人海之廣,密密麻麻。

這年南豐北潤,百姓收入豐腴,兩水洪禍少寡,哲宗趙旭正直年富力強,見掌權以來國力日盛,再看金殿之下人才濟濟,皆為己有,禁不住須眉得意,妄自揣度。

金殿之中沉聲靜氣,日光透窗簷照進大殿,溫順柔和,百官低頭站於金殿左右,不時向坐於金殿中央學子輕瞥,這金殿之中,不少為朝野大臣之後,或是富家子弟,或為一方才幹,但凡能進金殿之中,必為進士,進士已經難得,更何況是金榜題名。

隻聽殿內筆聲赫赫,宣紙輕描,哲宗從龍椅上站起,手跨脊背,麵攜笑意,走下殿來,在殿下考生之中來回巡視查看,不時停足譴頓,哲宗輕踏步子,停在一名考生身側,見此情景,兩麵百官閉聲聚氣,似乎認出皇帝身側的考生是哪位同僚的公子,不料喘息之間,哲宗已邁開步子,向前走去,百官幾十雙眼盯著趙煦步子,不約而同隨之移動。

約莫一個時辰之後,金殿外銅鍾鳴響,巡視官陸續將考生文章收集,用白色宣紙將試卷名目籍貫封住,呈交皇帝榻上,至此,金殿之內才稀稀疏疏辨出各方大元的議論之聲,有幾名朝臣甚至忍耐不住,暗號以示衙下後生,府內學子,問切結果大概,這時已有幾名太監將金殿內桌椅書榻撤下,一幹進士後生立在殿前,皆是眺望著九五尊上哲宗的舉態,誰有注意到殿下百官。

哲宗趙煦提過文卷,自顧翻閱,巡考官撤在一旁,等待禦筆清點。

宋時殿試為皇家最高考試,皇帝為主考官,殿試考生一概為皇帝門生,考生的試卷須得經過皇帝首閱,待皇帝定下金榜,再傳閱百官瀏覽。

大殿之上,隻見哲宗扶手扣案,或是索眉飛掃,撚指翻卷,忽快忽慢,哲宗皇帝或是點頭,或是搖頭,又或是遇到神采之作暢懷大笑,又或是遇到陋劣文章一手帶過,眾生之命,皆懸於此。

閱案之後,哲宗將做了暗記的卷宗取了出來,輕提禦筆,沾上紅墨,飄飄忽忽在兩張卷宗上書下“榜眼”,“探花”字樣,字跡秀美,絲毫不亞於卷上所書,哲宗將兩卷再交由太監,連同其餘卷案分發給殿下諸位百官閱覽,自己金案上墨寶壓著一張未曾批閱過的考卷,但晨光渚微,卻仍能看到卷上一撇紅色,隻是紅色微淺,似是哲宗書下之後不能立斷,複又提筆宣墨,始終未下斷決。

眾大臣交替閱卷,不住誇讚皇帝慧眼識珠,人才興旺,待看到哲宗親定的“榜眼”,“探花”兩卷後,更是不停讚歎英雄輩出,棟梁如舳,眾人再看卷宗上破開的籍貫姓名,榜眼為:山西定遠吳秋生,人名陌生,不得而知;探花屬:京師東京謝還朝,正是當朝丞相李文娉的學生,雖驚訝之餘亦感歎丞相慧眼識人,學下門生皆不人中龍鳳,當下向李文娉祝賀,李文娉笑意盎然,抱拳回歎:“陛下才擁海內,天下棟梁,皆為天子門生,我輩豈敢獨尊私有”。雖是滿腹和藹,李文娉心下卻是甜膩,心道:本以為自己學生謝還朝八鬥高才,此次科舉,定能一舉奪魁,笑納百官,讓皇帝對自己另眼相看,卻不料中途不慎,狀元沒拿到,卻連榜眼之名也丟給素不之名的山西小廝手中,心中不斷懊悔。當即左跨一步,出得身來,將手中玉板向前一扣,低聲道:“啟稟皇上,微臣獨見”榜眼“與”探花“卷宗,誠恐祥知,皇上欽定”狀元“又是哪位?”,話閉,李文娉退回群臣之中。

方才閱遍卷宗,其餘百官亦是沒有看到哲宗欽點“狀元”,也正起疑,聽到丞相李文娉如是說,在下麵也開始議論紛紛,各自交談,大殿之內漸漸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