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七月也走到了尾聲。一晃已經在西江縣待了一個多月,文怡確定父親暫時不會給她定下親事,就和往常一樣準備回臨安城。
臨別前,文嘉來找文怡聊天,委婉地表示:“外祖母到了花甲之齡,易家外祖父這一脈沒有人能可以奉養她晚年,妹妹你回去勸一下外祖母吧。父親已經提了幾次,都被拒絕了。”
“大哥,依外祖母的性子,哪裏說的動。她絕放不下青雲書院的。”
文怡也不是第一次聽到父親讓外祖母來將軍府頤養天年的想法。但是,外祖母每次看到信件都隻是欣慰並沒有要過來的打算。
“這次情況不一樣。前幾天有熟悉的行商悄悄給父親遞消息,很多參加會試的舉人對太後輔政遲遲不歸還政權十分不滿。恐怕外祖母和歐陽將軍也會受到波及。這回父親想著外祖母安穩辭官來將軍府。”
“這不是無理取鬧?外祖母和太後隻有幾麵之緣,況且教育掌司之位堂堂正正得來的,憑什麼要自請辭退。”
“別氣,你明白現在的形勢就行。我和父親隻是覺得外祖母年紀大了,沒必要摻和到這些事上,我們又遠在西江,對臨安鞭長莫及。”
“行,你回吧,我過年的時候再和外祖母一塊回來。”
“一路順風,妹妹。”文嘉道別完,領著大力和大氣往軍營趕去。
文怡望著大哥遠去的背影逐漸變小,心中不舍。阿彤從馬車暗格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白團、紫蘇、銀樣鼓兒花還有冰鎮荔枝膏,企圖用美食緩和離別之情。
這一桌都是文怡愛吃的,文怡拿了一塊紫蘇,對阿彤說:“怎麼沒有準備你喜歡的辣角子?”
“準備了,小姐你要吃嗎?”
“不用,給我拿一瓶碧光酒出來。臨別當喝碧光,你我前路皆璀璨。”
臨安與西江相隔三個行省,兩人趕了半個月的路才順利進城。
臨江城的格局百年不變,皇宮巍峨矗立,高高的宮牆與紅瓦,整齊列隊的士兵,無不彰顯權勢的威嚴。以此為中心,形成了東權西貴南貧北富的大致布局。
易家住在京城東邊東淮街,百年世家傳承下來,房屋占了半條街。後來唐婉在易家隔壁建立了女學私塾青雲書院,私塾成為官學之後擴建,又占了另一半,所以東淮街又被戲稱為唐街。
從南城門進城,街頭巷尾人頭攢動,小商販賣螃蟹的吆喝聲,婦人討價還價的商討聲,還有孩童玩鬧嬉戲聲,構成了中秋臨城生活的圖卷。
自五歲來臨安城,文怡就跟著外祖母天天往青雲書院跑。外祖母去給女學子上課、管理青雲書院的公務,她就在外祖母的山長辦公房間裏溫書練字做文章。回家之後,外祖母就會親自給她啟蒙。
有時候文怡想自己長成這樣與世人對女子規訓格格不入的模樣,外祖母當居首功。
唐婉就是世間的一個奇女子。她出身山澤唐家,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剛與易希成親就遇到亂世。唐婉和易希在一眾起義軍中看好蕭天,夫婦果斷投奔,幫大溪蕭太祖順利打下江山。而後又創辦女學,希望能為天下女子謀得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