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河北衡水一位14歲女孩因學習壓力大,長期戴耳機聽歌,致噪音性耳聾。據醫生說,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期,目前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噪聲性耳聾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耳聾,它的主要表現是進行性聽力減退及耳鳴。對於噪音性耳聾的早期症狀,它們在聽力方麵沒有多大的影響,隻有借助於聽力計才有可能檢查出來。但這恰恰是它的可怕之處,噪音性耳聾早期往往不易被發現,如果不及時改善聽力環境,得到治療,就會演變為明顯的聽障甚至全聾!
目前,遺傳性耳聾發病率已通過遺傳谘詢和新生兒篩查等手段得到了有效控製和及早治療,但是後天性耳聾等聽力疾病情況卻不容樂觀,耳鳴耳聾患者的平均年齡在逐年下降。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而麵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於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佩戴低質量耳機、音量過大及熬夜聽歌等都是導致噪音性耳聾的因素,一副小小的耳機,就有可能成為毀掉孩子一生的罪魁禍首。
下麵,讓我們一起學習,讓寶貝遠離聽力疾病吧!
一、耳機到底該怎麼選用?
1.選擇:
市麵上常見的傳統耳機通常有頭戴式、耳掛式與入耳式三種類型,其中對耳朵損傷最小的是頭戴式耳機,損傷最大的是入耳式耳機。
① 青少年最常用的入耳式耳機佩戴時需要入耳,容易對耳道、耳膜造成傷害。經常使用的入耳式耳塞,還會成為細菌生長的溫床,導致長期慢性充血,刺激耵聹腺的過度分泌,使耳屎越來越多,形成栓塞,從而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頭暈等症狀。
② 耳掛式耳機雖然不需要入耳,但是會令耳膜在長期高震蕩下受損。
③ 頭戴式耳機由於佩戴時不用入耳,所以幾乎不會對耳道、耳膜造成傷害。
最近,一種新式「骨傳導耳機」風靡全球。它的佩戴方法也是耳掛式的。骨傳導耳機因為其工作原理是依賴人體骨骼這一固體骨傳導,對耳朵的傷害要比傳統耳機小很多。而且它使用方便,佩戴不用入耳,采集了傳統耳機的長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2.使用
① 戴耳機掌握“60原則”: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鍾,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② 盡量不要在嘈雜環境下用耳機聽音樂。因為在嘈雜環境中,為聽清楚就會不由自主地調高音量,壓緊耳機,這樣做對聽力損害可想而知。聽音樂時,不要過分追求音質效果,把低頻音放得很大。
③ 如果條件允許,盡量不要佩戴耳機。
二、如何及早發現不易察覺的「聽力減退」呢?
媽媽們要記在小本本上哦,如果您家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建議帶他去醫院進行檢查。
1.在麵對麵交談時,孩子經常感覺聽不清楚,要求您重複。
2.接打電話時孩子總感到環境太嘈雜,話筒聲音小,要求對方提高音量。
3.看電視、刷視頻時,孩子認為您正常的音量自己感覺聽來吃力。
4.本來不是大嗓門,卻老是不自覺地加說話的大音量。
5.孩子經常會因聽不清楚而向前伸脖子。
6.當處於高響度環境時(如近距離觀看燃放煙花爆竹等)孩子不會下意識的捂耳朵。
7.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經常抓撓耳部,也可能是因為聽不清。
三、寫作業時聽音樂好不好?
經常有媽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寫作業時愛聽音樂,注意力能集中嗎?
其實,法國卡昂大學研究表明,學習時適當的聽音樂確實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舒緩的音樂,尤其是與人類腦電波頻率相和諧的音樂已經被證實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但是,暫無研究表明,高頻率的流行音樂和重金屬音樂有助於學習工作。而且其大起大落的旋律和較為誇張情緒化的歌詞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