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懿宗年間,有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再次科舉失敗,在落第惆悵之餘,他寫了一首詩,詠菊: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可以說是氣勢磅礴,十分的大氣,這個書生就是後來率兵攻破唐朝都城長安大名鼎鼎的黃巢。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位黃巢的檔案吧。
姓名:黃巢(別號不詳,曾自稱“率土大將軍”)
性別:男
民族:漢
藉貫:曹州冤句人
血型:?
學曆:秀才
職業:皇帝(就是沒當多久,別笑話我嗎,換作是你一天皇帝也當不上,好歹我還當了三年)
家庭出身:私鹽販子
生卒:?——884年
最喜歡的顏色:黃色(有詠菊詩為證,加上他本身姓黃,後來還稱了黃王)
社會關係:父親:不詳(隻能怪黃巢沒能當上長久的皇帝,不能好好禦用一批文人來為其來修史。結果自己被列入了叛臣傳不說,弄得父親的名字也入不了正史)
母親:(不好意思,史書中好像沒有她的名字)
座右銘:既然我要的你不給我,那就隻有我自己來取了,而且還是要利息的哦。
主要經曆:
?年——875年
販販私鹽(雖然販私鹽是違法的,但利潤可觀值得一做)讀讀書(雖然沒考上他想要的功名,但卻增長了很多知識,對後來的發展大有好處)做做生意(據說他做生意是掙到了錢的)練練武,交交朋友(這個太重要了)
875年——881年造反(這個猛)
881年——884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就是皇帝當得太累,而且不大安全)
說到黃巢起義不得不說一下唐王朝當時的情形。唐王朝從李淵晉陽起兵爭天下開始,一直到李世民擊敗突厥,成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天可汗,唐王朝才一度達到鼎盛。雖然中間經過了武則天的改號為周,但在則天皇後駕薨之後,政權又重新回到中宗李顯之手。而隨後繼位的玄宗的統治卻是從極盛到極衰,特別是後期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實力大大削弱。雖然,安史之亂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征剿下得到了平定,而肅宗也重新在長安當了皇帝,似乎一切都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但是就在這時,中央政權的力量開始逐漸削弱,而一些權臣們紛紛登場,一些地方節度使開始擁兵自重,敢於謀反叛亂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但這個衰弱的王朝還是在艱難的運行著,雖然他已經是病入膏肓。直到唐懿宗鹹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這個王朝終於要迎來了最後的塵埃。
一般來說,一個虛弱的王朝再加上天災人禍,那麼這個王朝的統治也就要結束了。大凡像大的旱災、水災、蝗災都有可能成為王朝滅亡的催化劑。連年的災荒都會造成大量的流民,而流民的問題若是處置不當,那是會出大問題的。對於統治者而言,這些流民如果都有飯吃,日子還能過得下去,統治者們總是希望能找到一個臨界點,那就是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從這些子民身上撈取更多的油水,而這些饑腸漉漉的子民,還甘於做一個良民,不會起來反抗,但是這個臨界點是不容易劃定的,因為人的yu望是總是無限的。當然,如果這些流民全部都餓死了,統治者也是不用擔心的,怕就怕這些半死不活的人聚到一起來密謀一些什麼東西,比如造反。其實這些流民起初的願望無非是想讓自己和家人每天吃上二頓不算太飽的飯而已,可是像這種要求也是常常不能達到的。於是經常會出現一群群憤怒的農民聚在一起,一群憤怒的農民也是非常可怕的,其實他們心中都是早有不滿,在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被餓死的餓死、被逼死的逼死之後,誰都不知道下一個是不是該輪到自己了。所以隻要有一個人能打響第一槍,那麼響應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當時有一句謠言在民間廣為傳說:“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就在唐乾符二年(公元876年),結果有一個叫王仙芝的人在長垣這個地方造反了,並且開始攻略城池,不久就攻陷了曹州、濮陽及鄆州。一般來說,第一個起來造反的人通常是不能笑到最後的。王仙芝也沒有例外。而黃巢是一個平時又喜歡讀書,又喜歡練武,還喜歡結交各種朋友的人,他很快就積極響應了王仙芝的起義。而王仙芝的起義由於影響非常的大,朝廷也是十分的重視,對於造反者的態度,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派人去鎮壓,用武力解決問題,一種是招降叛亂者,讓他們到朝廷來做官,為朝廷效力。據唐書記載:王仙芝曾經和朝廷談和,朝廷為王仙芝封官。但是黃巢他不同意,說道:“你一個人投降去做官了,那兄弟們怎麼辦啊。如果你一定要去朝廷做官,把軍隊給我留下。”說完還打傷了王仙芝的頭。結果王仙芝因為怕犯眾怒才回絕了朝廷的招安。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至少說明黃巢比王仙芝更有遠見,雖然黃巢是非常想做官的,(這從他多次科舉考試中可以看出來。)雖然唐書中說是因為朝廷給黃巢的官職不如王仙芝那麼大,但是本人認為這裏麵還有其它的原因。首先,起義軍本身的實力已經不亞於那個腐朽的唐王朝,如果能把眾多的農民軍組織起來,推翻唐王朝統治的可能性非常大。而黃巢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下麵有一首黃巢本人的詩為證,題ju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其次,接受朝廷的招安通常是沒什麼好下場的,你降了朝廷之後,你的兵,你的將,那些認為跟了你之後,就有出頭之日的人,還會死心蹋地的跟隨你嗎?朝廷的人會讓你過上安穩的日子嗎?這些風險其實都是比戰死的風險還要大,因為帶領軍隊與朝廷作戰,命運多少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一旦受了招降,那命運就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裏了。黃巢明白這個道理,而王仙芝不知道,這便是黃巢的高明之處。但是經過這次事件之後,王仙芝與黃巢之間有了較大的矛盾,軍隊也一分為二,雖然中間曾經有過短暫的合作,但最終還是分開各自為戰。黃巢就成為了其中一支中的首領。
王仙芝的結局,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王仙芝依然有投降的準備。當剿賊監軍楊複光(屬田令孜一派)派他的部屬吳彥宏下詔前來招降時,王仙芝也派部屬蔡溫球、楚彥威、尚君長來降,要向朝廷請罪,投降的條件是想當個節度使,做個藩鎮。當時剿匪(招討使)大將宋威,就假裝答應了他的條件。但是等到尚君長等人來降的時候卻把他們給逮捕了,說是自己打了勝仗,把這些人俘獲的。結果尚君長等人就被宋威給處斬了。王仙芝憤怒了,率軍攻打洪州,結果被宋威大敗於黃梅,五萬大軍全軍覆沒,被斬首五萬餘,(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五萬餘人全部被斬首到一個地方是什麼樣子的)就連王仙芝本人也被俘獲了,他的下場當然是被斬首。而殺死王仙芝的宋威本來以為自己殺了匪首,馬上就應該升官了,但是唐僖宗卻因為宋威殺死尚君長是不對的,而且征討反賊無功,詔還青州。而讓他的副使曾元裕當上了招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