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飛,男,23歲,2100年11月11日出生於山海省水土市,大學畢業於山海省商業大學-商業學院-商業分析學專業。畢業後,經就業協議簽署,就業於金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山海省分公司,目前在山海省白水市參加工作。”
陳龍飛望著自己的檔案記錄,默默地歎了口氣。想當年,自己考入了山海省商業大學,去攻讀商業分析學專業,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商業知識和技能,開發並利用山海省省會城市白水市的資源,從而有朝一日能夠在商業界叱吒風雲大展身手,一躍成為商業大佬,日入鬥金。
可他沒有想到,入學以後,一場世界範圍內的急性流行病猛然爆發。起初,病例隻在局部地區流行,全國範圍內的關注度並不高。
然而,不久後的情況是,病例數量開始急劇增長,由集中爆發區域向全國範圍內輻射,並且開始出現死亡病例。一時之間,輿論嘩然,人心惶惶。消息一出,全國各地開始瘋狂搶購食物、水以及基本醫療衛生用品。
許多小型輕工企業領導人瞅準時機,將各種類型的生產線紛紛停產轉型,加急批量生產口罩、消毒劑、罐頭、壓縮餅幹等緊俏物資,進而投放到全國各地的市場中,最終大斂橫財。
相比於投機商人和企業的繁榮,遭受苦難的始終是老百姓。流行病的傳播範圍逐漸地由區域性轉變為全國性。
因此,全國範圍內的相關部門開始加緊出台流行病管控政策。最終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失去了流動性。
除了必要的醫務工作者、安保工作者以及誌願服務者等群體在一線工作,其餘群眾都接受了居家封閉、非特殊情況不外出的嚴格管控政策。
停工、停學、停市……這城市街道上的汽車與行人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座城市都冷清了下來。
此時的陳龍飛,正在山海省商業大學接受封閉式管理。在嚴格的管控下,陳龍飛第一次感受到了所謂“自由”的重要性。
在封閉式管理的環境下,所有學生的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製。正常外出那是癡心妄想,就算是外出辦急事,那都是個大麻煩,需要學校有關部門嚴格討論層層審批才有可能放行。
在這個環境下,陳龍飛在學校和社會見證了太多關於人性的考驗。
比如,封閉式管理狀態下,你若生病,一藥難求。
一方麵,學校的醫務室很難正常供應藥品,要想外出買藥卻又十分麻煩;另一方麵,在流行病的高壓之下,誰敢說出自己生病的實情呢?萬一被當作病例帶走隔離治療怎麼辦?
又比如,有一部分食堂老板依仗著地域隔離,秉持著“愛吃不吃,不吃餓著”的任性態度,從而肆意侵犯學生的權益。
有些食堂老板會把隔夜菜與新菜兌到一起,回鍋重炒;有些食堂老板參悟了食堂不提供堂食隻提供外帶的流行病防控規定,趁機將打包費加倍;有些食堂老板雇傭學生工作時,不僅要求學生多幹活,還要刻意少發學生的工資,理由是:困難時期,能給學生管飯就不錯了。
還比如,流行病防控規定要求學生們學習時要保持距離,因而教學樓的學習空間大大縮水,也引起了許多爭搶事件。
學生甲質疑道:“我已經把書本放在了課桌上,你為什麼要占用?為什麼把我的書本扔到了講台上害我找不到?”
學生乙憤怒回答:“課桌是公共資源,你又沒有在這裏學習憑什麼不讓其他人用?”
陳龍飛已經厭倦了這些無謂的紛爭。他深知“人性”二字諱莫如深,對於他來說,在特殊時期,隻要有口飯吃,有口水喝,有地方睡覺,就已經知足了。
至於“自由”二字,他很渴望,但也隻能渴望。大學是一座溫床,上麵放著學術和教育的搖籃,裏麵住著成千上萬的嬰兒。但也正因如此,從學校出來的嬰兒是很難適應外界社會的。
所以,陳龍飛一直期盼著在畢業之前能夠去社會上多聞多見,曆練一番,不求成績斐然,但求有所收獲。
然而,這個期盼終究是化作了一團泡影,因為流行病防控幾乎貫穿了他的大學始終。在他即將畢業的那年,人們終於戰勝了困擾已久的流行病。自此,學校門戶大開,街道恢複了往日的熱鬧景象。
可是,一切都恢複如初了嗎?恐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