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虞延三計定江湖(1 / 2)

地震天傾勢易驚,生死萬事付陰晴。

千古玦塵沒土盡,一盞風光話舊情。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成王,敗寇,轉眼皆為白骨,身後事遺臭萬年,亦或流芳百世,堪堪書上三五筆,他人嘴中四五言。

天下之勢如此,江湖之變又何嚐不是。

漢朝,曆史上最為傳奇的年代之一,於公元前二百零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劉邦初建漢朝政權算起,至公元九年一月十五日新朝崛起宣告西漢滅亡,曆時二百一十餘年。

有道是天道好輪回,僅僅過去十五年新朝便快速衰亡,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再次複辟並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

東漢曆時一百九十五年,傳八世立十四帝,出了多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我要說的故事就是從其中一位君主,漢明帝這開始的……

此時的漢朝,立朝不久,時局動蕩,匪患頗為厲害,大到擁兵數萬的新朝餘孽,赤眉殘部,更始殘部等等,對著大漢虎視眈眈,小到數人小寨,為了混口吃食大肆劫掠殘害一方。

明帝剿匪多次,往往是花銷巨大,收效卻是微不足道,以至於在位已有十餘載,大漢境內依舊算不得太平。

又因新朝綠林文化渲染,民間尚武之風日益增長,高手好漢不知繁幾,就此衍生出了諸多派係。

其中當由天府,蜀山二係為大,常常做些與朝廷不對付之事,當地縣衙勢微,哪裏是那幫亡命之徒的對手,自然不敢插手綠林之事,遇到匪患皆是放任自流,這也直接助長了匪寇氣焰。

內有諸多匪患,而外部更有異族虎視眈眈,趁建朝未穩之際常常發兵犯難,種種煩心事,引得漢明帝身體每況日下。

忽有一夜,得有金人入夢,身患之疾大愈,後有傅毅解惑,乃知西方佛陀,帝感其恩,遂遣蔡偣西往天竺求經,蔡氏曆千辛萬苦終將佛經以白馬載歸。

帝大喜,當即下詔於洛陽城建起白馬佛寺,是為佛教傳入我邦之始,通過這些佛經,更是譯出了當世第一批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傳頌至今……

“臣荊州刺史郭賀,急報呈奏上聽,自光武帝即位,荊州頗害匪患,前有王莽殘部,後又有江湖人士占據要害,自立為王,打殺劫盜,通商往來無不叫苦,臣下無能,有愧聖恩,剿匪多嚐敗績,令天威受損,死不足惜,念及匪患未除,貪圖以無用之身以死報聖,然用謀不利,無用功爾,特此上報,以待聖裁!”

朝堂之上,劉莊讀完手中那卷奏報,異常震怒,將其狠狠砸在大殿之上,破口大罵。

“聽聽,聽聽,如今這些江湖人士真當目無法紀,越來越不將朕這個皇帝放在眼裏了,這兒立山頭,那兒劫官道,真當可氣!”

眾臣麵麵相覷,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他們不出聲,不代表漢明帝就可以輕易揭過此事,空蕩的大殿再次傳出他那洪亮之聲:“諸位愛卿可有良策,以規範這些江湖人士?”

“照臣說犯上作亂者,全部都抓起來,送入大獄,該打殺的打殺,該流放的流放,不肖幾日必定散他個精光。”

一員大將裝扮的猛漢向前一步獻計道。

此時又一文士出聲反駁:“不可,這些人皆是亡命之徒,且各個身懷絕技,有那以一擋十之威,若是激起眾怒,難免會是一場大動蕩,此事隻可謀取,不可強壓啊。”

漢明帝一看說話者乃是大司徒虞延,此人頗為耿直,但腦瓢確實靈光的狠

“不知愛卿可有妙計?”

“妙計自然是有,但是此計隻能私下說與陛下聽。”

說著便躬身一拜。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可就炸鍋了,好你個虞愣子,居然這般防著我等,身為朝中重臣,連個小小計策都不能聽嗎?

“這……虞愛卿,朝堂之上皆為我大漢棟梁,何必……”

必字還沒落下,虞延就再次出口,再次躬身拜道。

“臣之計謀牽扯甚大,知道的人多了,就不靈了。”

劉莊略微思索,點頭道:“既然如此,那今日朝會便就此作罷,諸位愛卿先行退下吧,朕與虞司徒另有相商。”

眾人看著虞延,責怪之色毫不掩飾,但礙於聖上麵前又不好發作,隻得退下堂去。

待眾人退下,虞延又要求劉莊屏退伺候的眾人,這才開口。

“啟稟陛下,臣此計共分三策,但每一策都得密秘進行,不可有半點風聲走漏,不然激起民變,就非臣所願了,畢竟這些江湖人士耳目長遠,可不容易對付啊。”

劉莊點頭稱是,道:“愛卿且說於朕聽。”

“其一計也,陛下可遣人做一榜,將江湖之中高手名人皆立於榜上,臣稱之為江湖武榜和名人文榜,榜上各錄十人,這些江湖人士愛慕虛名,皆是不甘人下之輩,陛下再造之以勢,封他武榜魁首做個武魁,文榜立個國士,何愁各個豪強不盡力拚搶,此計意在分散人心,使其內鬥不斷,從內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