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有個軍師堪比諸葛亮,三個不敗的建議,可惜關羽隻聽了一個!!
在三國時代諸侯紛爭,光擁有超絕的武藝是不夠的,比如被世人共同讚揚的“人中呂布”。同時擁有武藝和智慧的,更是鳳毛麟角。不過主將要是能夠擁有一個有謀略的人輔助,也可以補充這一不足。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就有一個非常有謀略的輔助。多次提出能夠扭轉戰局的建議,可惜關羽沒有全聽。
這個人就是不怎麼有名的王甫。
王甫本來是益州劉璋的屬下,後來劉璋把益州讓給劉備之後,王甫也歸順了劉備。出於自身的政治考慮,當時劉備把一批舊臣派到了別的地方任職。王甫就被派到了荊州輔佐關羽。當時輔佐關羽的一號謀士是馬良。所以王甫剛來的時候,關羽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個益州舊臣。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王甫很快就顯示出了他的戰略才能。
第一次是東吳任命呂蒙為東吳大都督的時候。王甫立刻就察覺到了東吳的用意,呂蒙是東吳為數不多的名將,文武雙全。王甫斷定東吳已經開始對荊州動手了,趕緊建議關羽修建烽火台。這一舉動讓東吳頭疼不已,卻又一點辦法都沒有。
第二個重要的建議是用人。當時有個劉備特別重視的人,叫做潘俊。這個潘俊據說是諸葛亮的表哥,又在劉備創業最早的時候追隨劉備,所以劉備給的他的官職也很大。可是關於這個人一向重武輕文,對士兵好,對士大夫非常不屑。於是這個潘俊心中的不滿就越來越大。
當時關羽打樊城的時候,王甫就看出來這個潘俊不是個能同甘共苦的人,勸關羽換掉鎮守荊州的潘俊。出於潘俊的身份考慮,也因為潘俊並沒有犯過什麼大錯。關羽沒有聽從王甫的建議,後來潘俊暗通孫權,把荊州的核心機密泄露給東吳,直接導致了“失荊州”事件。
關羽敗走麥城往漢中退的時候,王甫給了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建議。讓關羽從大路上走,但是關羽卻沒有聽從,選擇了從小路上走。結果中了東吳的伏擊,父子兩人都被生擒了去。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裏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義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孫權極力招降關羽和關平,但二人寧死不投降,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害,他實在太傲慢了,在關羽眼裏隻聽從他大哥劉備一人的!可悲可歎呐,俗語講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孫權後來害怕劉備怪罪,將關羽屍首送到曹操那裏。我去…還沒完呢!俺感覺他們將關羽頭臚踢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的!
當曹操收到這個快遞打開看過後,大驚失色,終日心慌慌!曹公最後,擇良時將關羽頭臚以諸侯之禮將其厚葬於洛陽,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隻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塚。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塚,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
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裏。
正所謂驕兵必敗,關羽敗在他的驕傲,沒有重視敵人,結果不但兵敗,而且還被殺了,作戰要戰略上輕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三國裏能人謀士太多了,以至於像王甫這樣的小人物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王甫雖然露臉不多,但是每次他出場的時候都能提出至關重要的建議。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謀臣,即便是在曆史長河中沒有那麼閃亮,但是偶爾的出場他們的智慧就能夠驚豔四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