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於愛的藝術(1 / 1)

從出生起,決策就伴隨在我們左右。

我們應該對誰更加親近,對誰更加冷漠。

我們依靠自己的決策為自己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反應機製,如餓了時,處於幼兒時期的我們便為自己設置了哭的反應,以哭聲引起注意。

處於幼兒期的我們,對於外界的反應動作是有限的,而哭聲做為我們吸引外界注意最強的手段之一,便會很自然的擁有饑餓的意思表示。

而此種反應,往往會獲得成功,總能達到引起注意的目的。

我們便從這最初的決策性反應機製開始,慢慢的構建了我們的一整套的反應機製,在這個過程中,哭聲表示饑餓的意義會被弱化,直至消失。

在我們逐漸的長大時,哭聲雖然還保留著,但是在決策裏,哭聲已經無法為我們提供饑餓的意思表示了。

這是由外界對我們的反應所引起的,因為這時,我們學習了說話來做為我們的意誌表達方式,而話語無疑可以更好的傳達我們的意誌。

而哭聲並不是失去了它的全部的作用,哭聲依舊會做為我們的一種情感宣泄方式保存在決策性反應機製中。

我們的成長是創造和毀滅的交融,我們不斷的為自己建構起決策的外衣,由它來取代我們做出反應,所以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微表情,微動作。

我們將決策性的外衣融進我們的身體裏,而在這個過程中相同的動作會有著不同的表示,如哭。

於是我們便會調整自己的決策性反應機製,使它更適合於我們所麵對的情況,新的有著更好的環境適應性的機製被保留,舊的無用的機製被廢除。

決策為我們塑造反應的外衣,而外衣的生成是為了我們更好的適應環境,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

決策所產生的反應機製,其主要功能是讓個體得以適應集體。

人出生時,保留下來的是做為動物的本性,這時人的自我意識還比較低。

所以人出生時是無法分辨其善惡的,動物的本能正支配著他們,睡眠,進食,觀察世界,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工作。

此時嬰兒的決策意識很低,進行決策的大部分是生物本能。

我們無法以這一時期的行為來區分一個人的善惡。

但當嬰兒逐漸的長大,慢慢的決策能力會逐漸的培育起來,此時他們就會為了與環境相適應而進行決策。

在這個過程中,反饋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孩子因為一個決策而得到了正向反饋,那麼他就會記住這個決策,並在以後的過程中,多次重複該決策。

如果重複過程中,得到的正向反應比較的多,那麼這個決策就會被固化,融入進我們反應機製的一部分。

兒童決策的第一要務是保證自身的生存,所以能夠有益於生存的決策會更快的被固化。

兒童的生存能力弱,所以隻能求助於父母,通過父母來獲取生存資料。

所以兒童的決策自然會讓兒童的性格特征變得趨向於父母,以相類似性來獲得更多的愛。

所以我們決策的初衷是為了獲得愛,保證生存。

決策是一種愛的藝術,兒童為了得到所渴望的愛所做出的決策,是我們最初的決策,對我們的影響也會很深。

所謂的利己性的決策是為了彌補我們所缺失的愛。

在感情方麵大部分如此,至於追逐利益的行為我們以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