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章 未命名草稿(1 / 3)

饅頭,別稱“饃”“饃饃”“蒸饃”,口味眾多,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麵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曆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饅頭”一詞最早單指含餡的饅頭,今北人多稱其為“包子”,“包子”一詞始於宋代,“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而吳語區等地仍保留古稱,將含餡者喚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傳說是三國時期季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後世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麵起餅”,即“入酵麵中,令鬆鬆然也”。“麵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三國演義》中寫道:“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即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麵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隻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麵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實心饅頭。味道可口鬆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麵饅頭,玉米麵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

《三國演義》為小說,不足為據。考之真實史料,《事物紀原》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史上,諸葛亮、孟獲都確有其人,諸葛亮家喻戶曉,無需多言。孟獲係蜀漢時建寧(今雲南曲靖)人。彝族首領。劉備死後,孟獲曾和建寧豪強雍某起兵反蜀,數為諸葛亮所敗,曾被七擒七縱,後仕蜀,為禦史中丞。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並不足以證明饅頭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說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

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裏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今日北方人所稱的“包子”。唐人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麵食統稱為“餅”,如湯麵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麵點就叫“籠餅”。陸遊有詩雲:“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人正謂饅頭為籠餅。”陸遊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

綜上所述,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曆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曆史淵源

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有餡無餡統稱饅頭。宋·高承《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元·柯丹丘《荊釵記·春科》:“三場文字不得中,六個饅頭落得吞。”楊朔《潼關之夜》:”他——年輕的軍人——站起來,把座位讓給抱嬰兒的婦人,更從衣袋裏摸出一塊幹硬的饅頭交給她。”提起饅頭可謂曆史悠久,它源於中國。據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安定後方而進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麵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隻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麵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頭是一種把麵粉加酵母(老麵)、水、或食用堿等混合均勻,通過揉製、餳發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方形。味道鬆軟可口,營養豐富,炎黃子孫最親切的食物之一。製作饅頭所需的原料為麵粉、發酵粉、(糖,極少使用)、水、堿、(青紅絲)。麵粉經發酵製成饅頭更容易消化吸收。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饅頭分類

饅頭,在北方有些地方也稱“饃”等,在浙江溫州又被稱為“實心包”。其它地方則直接稱為“饅頭”或“淡包”,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此類產品是以單一的麵粉或數種麵粉為主料,除發酵劑外一般少量或不添加其他輔料(添加輔助原料用以生產花色饅頭),經過和麵、發酵和蒸製等工藝加工而來的食品。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主食饅頭

根據風味、口感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1)北方硬麵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如晉冀魯豫陝等地百姓喜愛的日常主食。依形狀不同又有刀切形饅頭、機製圓饅頭、手揉長形杠子饅頭、挺立飽滿的高樁饅頭等。(2)軟性北方饅頭在中國中原地帶,如河南、陝西、安徽、江蘇等地百姓以此類饅頭為日常主食。其形狀有手工製作的圓饅頭、方饅頭和機製圓饅頭等。(3)南方軟麵饅頭是中國南方人習慣的饅頭類型。多數南方人以大米為日常主食,而以饅頭和麵條為輔助主食,南方軟麵饅頭顏色較北方饅頭白,而且大多帶有添加的風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圓饅頭、刀切方饅頭、體積非常小的麻將形饅頭等品種。雜糧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