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頭望虎丘(1 / 3)

1.1再入江楓園

與想象中的天堂相比,1990年章子琴入學時的蘇州顯得“小巧”而“沉寂”。經曆四年古街小巷與小橋流水之間的流連,直到品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她才體會到蘇州的靜美與韻味。章子琴特別喜歡讀《文化苦旅》中的《江南小鎮》,那篇以柔麗淒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澹泊寧靜的小鎮風情。

2004年的蘇州是需要重新品味的,這是記憶中的蘇州嗎?這是記憶中的江楓園嗎?。章子琴十年後回到十年前畢業離開的江楓園--蘇州城建環保學院。

校園尋蹤,十年前竹子構建的挑簷式校門已不在,就是畢業時的校名也已永遠塵封。已見竹林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進入校園的道路兩邊池塘、稻田也已成高樓。

此情此景,章子琴有點惘然。記得剛入學時和中學同學談起校門為竹子做的,同學絕不相信,一所需重點分數線才能入取的院校,難道這麼簡陋?邀請其假日來印證,穿過竹製的古典校門進入校園,兩邊池塘荷葉亭亭玉立、前方映入眼簾的粉牆黛瓦,半圍合的教學樓曲徑通幽…,分明是一所園林式新式校園。記憶中校門外的水泥路向南延伸不久變為塊石路,路兩邊香樟樹鬱鬱蔥蔥,夜裏漆黑一片,樹影斑駁,周圍菜地蟲鳴蛙叫,此時有聲似無聲,寧靜得女生加速通過。今日校園周圍高樓林立、商賈雲集,已是城市CBD副中心。

校園內增加了不少建築,新建了圖書館、實驗樓、報告廳,一樣的粉牆黛瓦,一樣的樓台亭廊。看電影的場所、醫務室還在,還有人行道上停放的自行車,鏽跡斑斑的這輛分明就是昨日剛騎過的?教學樓前桂花依舊,旺盛的相互握手,顯得有些擁擠。從階梯教室前一池綠水前走過,轉上坡,是望獅橋。橋為一拱橋,斜跨在水上。倚在橋兩邊金山石欄杆上,目光透過籃球場、田徑場,不遠處:還是那獅子山。獅子回頭望虎丘,這座小橋正處在獅子回頭的目徑中。喔?整個江楓園也處在這隻雄壯獅子的注視中,望獅橋上人依舊、波心蕩、斜風細雨,念橋邊荷花,年年知為誰開?望獅橋上望虎丘,今日尚可否?

走過望獅橋,還是十年前的食堂。食堂一、食堂二比鄰而居,樓上樓下窗明幾亮,餐桌整齊排放,不見了的是餐具櫃子,想來是因為現在就餐不似原來需自帶餐具。記起,食堂一樓上原是舞廳,平時關閉,周末開放;食堂二樓上原是閱覽室,平時開放,周末關閉。

從食堂出來,沿著小路向南是回宿舍樓。小路一邊籃球場一邊告示牆依舊。七月初,是放假、畢業離校的日子,路上隻見三三兩兩學子經過。不見了十年前籃球場邊,聚集的人群:有的提著水瓶,有的手裏拿著碗勺,看著上籃進球,伴著喝彩聲,激動的敲著碗勺。這又是什麼聲響,引眾人回首?是倒了熱水瓶,水與銀光流淌了一地…。十年前,校園僅有的兩幢宿舍樓依在。當時宿舍樓一,住的全是男生,宿舍樓二,其中三分之二住的女生,另三分之一住的男生,三分之二與三分之一之間內部封閉,外部陽台豎有一排鐵絲網。

尋找曾經入眠的地方,驚睡覺,笑嗬嗬,長道人生能幾何?

此情此景,相遇望獅橋,回頭望虎丘,子琴已惘然。

1.2相遇望獅橋

蘇州古城外、京杭大運河西側、與寒山寺毗鄰有一座不大的園子---江楓園,曾經叫作蘇州城建環保學院。

蘇州城建環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以“環境保護”命名的本科高校,以風景園林、城鎮建設、環境工程為主要專業方向。校園占地約300畝,與寒山寺鍾聲相聞,和江楓橋漁火相望,得蘇州園林之古蘊,名“江楓園”。

距離最末次的相見,子琴與程進棋已相隔十年。江楓園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依舊;望獅橋上莘莘學子往來如常;綠樹成蔭、寒山鍾聲環繞,這是他們夢縈懷想的樂園?

程進棋與章子琴,十年後在望獅橋上站了站,四周望望,倚在欄杆上,請路過同學攝影留念。雖然這是他們第一次兩人合影,但望獅橋上留下了他們許多次相遇的身影...。

望獅橋是江楓園教學區與生活區的分界線,站在橋頭,依著金山石欄杆,遠眺是獅子山,回首是虎丘塔。“獅子回頭望虎丘”,江楓園就在這一回望的視野中。虎丘是蘇州第一名勝,相傳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葬於此。與虎丘相比,獅子山沒有什麼名氣,但它是江楓園內日常可以遠眺的風景,按老師教的造園理論來說,是“借景”,因而獅子山對於江楓園有著獨特的意義,爬獅子山給江楓園學子們課餘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若跳出江楓園,站在望獅橋上望虎丘何嚐不也是一種借景。程進棋與章子琴站在橋上,思緒回到十年前的江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