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開國,中央司法機構設置發生較大變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明代法外司法機構的出現是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的體現。明代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個司法機構的設置,一定程度上體現職權分離和相互牽製的特點。同時也是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的體現。
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複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複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禦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
有明一代的司法機構設置的突出特點是出現了“法外”特務司法機構。主要是廠、衛司法,內廷的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外廷的錦衣衛。廠衛製司法機機構成為加強皇權專製和實行高壓政治的工具。其主要特點是法外用刑,三法司無權幹涉,不受普通司法機構和法律約束,擁有監督司法機關的權力,非法逮捕不受限製。主要處理政治案件,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特務政治加劇了明代社會矛盾,削弱了司法機構的權威。
而陳傑所圖謀的,並不是想要憑此就要了魏進忠的命,而是希望能夠通過皇帝下旨將此案發放到三法司會審,從而將東廠法外特權給變相否認和剝奪,不管此案結果如何,如論楊宗秋有罪無罪都不要緊,相信等案情結果出來的時候,魏進忠已然不在東廠提督太監這個位置上了。
陳傑真正所圖謀的,是穩住魏進忠,迷惑魏進忠,一步步蠶食和分奪他的權利,從而才能最終將這個惡人打倒,而將此案三法司會審,相信魏進忠對於這個結果是能夠接受的,因為三法司之中刑部尚書崔呈秀是魏進忠的人,刑部乃是負責定罪最重要的一環,刑部尚書崔呈秀又是魏進忠的人,他有什麼理由會反對?
而對東林黨人來說,大理寺和都察院都是他們的人,發放三法司會審,三比二,他們依然有著很高的勝算,自然也不會反對。想到這裏,陳傑的嘴角不由得浮現起一股得意的笑容。
朱由栩想了想,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好像能夠暫時將兩邊人馬的怒火都給壓製下去,隻要他們不再吵鬧起來就好,其他的都以後再說吧,反正楊宗秋死了都死了,到時候追封下表示表示就好了。但是在此之前,朱由栩還是很有政治覺悟的事先征求一下魏進忠的意見,他問道:“公公,你覺得如何?”
果然如同陳傑所料想的那般,魏進忠說道:“皇上,陳大人所言,老奴完全複議,三法司會審乃是最為公允的做法,相信事情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時候還請皇上為正義主持公道呢。”
朱由栩哈哈笑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魏進忠的雙眼與崔呈秀對望一眼,一大一小的兩雙眼中都看到了一種奸邪的笑容,如果說在場眾人除了陳傑這個始作俑者暗自得意外,還有一個書生也看透了這種布局,排在末席的方知涯今日也榮幸進了這朝堂,因為不久之後他將會在兩黨的共同支持下榮登國子監祭酒的職位。
目睹了正常風波之後的方知涯看著堂上得意洋洋的魏進忠與崔呈秀,心中卻是一歎,這沒讀過書的人當真是無知者無畏,陳傑的用心已昭然若曉,而他所用的手段,一百年前在大明宮庭卻已然有人用過,而且他還是魏進忠的前輩,他的名字叫馮保,萬曆朝司禮監掌印太監。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年三十六歲。皇帝死了,按照慣例,大家都得哭一場,無論真心假意,該走的程序還是得走,同理,按照慣例,哭完了就該商量遺產、權力方麵的問題。
當時最自信最得意的人是內閣首輔高拱,因為先帝托孤是托付於他,皇帝死前都說了,太子交付給我,還有誰能取代我不成?
然而卻偏偏就有人敢取代他。因為這個時候馮保拿出了一份聖旨,當然,這是隆慶皇帝一生最後的一道旨意,還是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編排的,它在官方稱為遺詔。
“著令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內閣大學士共同輔政!”
高首輔生氣了,得意忘形一時忘記這茬了,但是現在木已成舟,何況他轉念一想,遺詔上沒說馮保輔政,司禮監張印太監孟衝是他的人,也就點頭同意了。
但事實再一次證明,高首輔錯了,錯的很離譜,因為第二天另一道遺詔就出現了,原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退休,由秉筆太監馮保接任。
原來如此!
一百年後,風雲變幻,還是一樣的明宮,又一次上演了類似的劇本,方知涯閉著眼睛都能夠想得出來,就在崔呈秀最得意的時候,閹黨之中率先倒台的就是這位仁兄,原因很簡單,三法司會審,刑部是關鍵,而他老兄偏偏就是刑部尚書,你不倒台,東林黨怎麼為楊宗秋張揚正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