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是一家醫藥公司,我們看好童教授,主要是我們希望能研發出來這款藥物。”鄭先生也明確的試探問孫洋。
孫洋的回答也很簡單,“我們就是一家純投資公司,而且專門投資生物醫藥,我們很看好這家公司未來的成就,因此我們願意投資這家公司。”
鄭先生又問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如果這家公司,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不能盈利,你怎麼辦?”
這個問題比較難,但是孫洋回答的卻非常簡單,“那我就再投一筆!”
鄭先生在電話裏哈哈大笑,孫洋也在這邊笑起來,兩人約定,4月10日左右在金陵見麵聊。
這幾天孫洋讓找類似研究的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很多項目都是比較大的上市公司和大學或者和教授合作的。
這樣的項目,即使找到,也參與不進去。
很快到了4月10日,孫洋讓司機開車,他帶著投資公司的負責人,原來顧曉君的助理代嵐嵐一起前往金陵。
在金陵訓鹿公司的辦公室裏,孫洋見到了這位台商鄭先生。他在台灣有一家醫藥公司,和一位港城的朋友合開的。
這次過來的隻有他一人,他已經和童教授溝通過了,研發預計沒有三五年的時間,都很難有成果。
因此,鄭先生也有意願接受其他投資。
通過溝通,在他們原來投資兩億的基礎上,孫洋願意投資五千萬,占股20%。
但是鄭先生直接拒絕,他們認為平台和項目目標都是他們這邊找好的,五千萬20%的股份,溢價太少。
而孫洋也抓住他們研發周期太長,不管目標再清晰,投資風險都是明擺著的。
這樣即使你已經成立一年,對於投資人來說,在沒有任何進展之前,肯定沒有溢價的空間。
經過一番的拉扯,最終,孫洋做出了讓步,君洋投資投資8000萬,占股25%。而且隻是財務投資,不參與管理,盈利後隻有分紅。
就這樣在2017年的四月份,君洋投資投出了一個項目,而這個項目也確實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一直到六年後,才獲得國家批準。
2023年6月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用於治療複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本次重症肌無力IND的獲批進一步拓展了產品的適應症範圍,這也是其繼視神經脊髓炎譜係疾病(NMOSD)後獲批IND的第二個自免領域適應症。
這個藥物上市後,在這個領域也是非常成功,但是價格也非常高昂,一針價格高達116萬。
這些都是後話。總之第一個項目也算是成功的,但是醫藥行業的投資周期也確實非常長,而且風險大。
在從金陵回去的時候,孫洋特意去了一趟母校徽大,他想在徽大的生物醫藥專業進行一些合作。
合作還沒開始,先對這個專業所在的學院捐助了一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