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未命名草稿(1 / 1)

。平凡的曆程

第1章凡人求學

話說華國的南閩省通行四種語種。南閩語,榕城語,興化話,客家話。這四種話語文字都是漢語。中國方塊字。但是說起話來,各不相同。其中興化語隻流行於南泉地區的兩個縣。說話的人口約有二百餘萬人。但是曆來興化人識字的多。曆代考上進士,舉人的很多。當朝大官也多。五零年建國時,全國各地大學有五百名興化籍教授,各大城市醫院有五百餘名主任醫師是興化籍人士。

興化地區民國後,各鄉鎮都建有小學。縣城中學有初中,高中。各學校各年段考試前十名的學生免交學費。所以很多貧苦農家子女勤奮學習,考上初中,高中的很多。

話說清朝同治年間。興化軍的興太鄉在興化村三角埕街有一個黃氏祠堂。黃氏家族有二百多畝公田,每年收成後放入祠堂糧倉,供黃氏家族子女上學補助完成學業。這段時間,糧倉雇傭黃老大看守。這年端午節,黃老大回他家西林村南山屯拿棕子和煮熟的地瓜回倉庫。這時當地有六個山匪打開糧倉,抓了一條狗,在仝庫裏煮狗肉吃。

黃老大回來時,看見糧倉大門大開。他抓起靠在門旁邊的栓門杠,堵在大門口。土匪見了,打不過,立即下跪,拜來黃老大為大哥,請黃老大吃狗肉,喝酒。黃老大見狀,饒了這幫士匪,一起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狗肉吃到一半時,一個士匪趁黃老大不備,把他頭上的辮兒繞到他坐的椅子。黃老人頓時動不了身。於是六個士匪刀,棍齊出,把黃老大打傷,連同椅子放到火塘上燒了。最後隻剩下胸口一團焦炭烤狀的肉,其他部分卻燒沒了。因為倉庫離街山較遠,沒人發現。六個士匪不慌不忙吃完狗肉。

糧倉的糧食也被土匪搶劫一空。

黃老大的兒子去縣裏告狀。不久抓到了士匪。追回近半糧食。黃氏家族把黃氏飼堂糧倉邊上的東邊兩間廂房陪給了黃老人兒子居住。

日月如梭,到了抗戰時期,黃老大後代這時有六個子女,四男二女。兩個女孩出嫁。四個男子三個已成家。老大黃理德帶著四弟黃理常住在三角埕倉庫兩間東廂房裏。老二黃理財,老三黃理富,各分南山兩間老房。家中有二十畝南山貧田,四兄弟每人五畝。南山的田地缺水,狹小,土層薄石塊多,五畝田的收成還不如三角埕的一畝田的收成。

黃理德帶著黃理常住在三角埕街上,耕種著五裏外的南山十畝薄田。黃理常慢慢長大,就去興太山路挑木板。興太山後的興化軍遊洋府山高林深,木材商人就開出木板塊,雇人挑到三十裏外的城關去賣了建房用。黃理常就和人挑了幾年木板,後來結識了永春來的養蜂人,養起了蜜蜂。他小時還在興太鄉上了初小,有時去幫基督教教堂傳道。三九年時,興太人許惑青在城關被國民黨中統特務追捕,許惑青躲在雞窩裏沒有被抓到。逃出城關後,他就躲在山裏和黃理常一起養蜂。一個月後,密蜂轉場到永泰喂養釆花蜜,許惑青才離開蜂群,去蘇北當新四軍。解放後許惑青當了福建人民政府副省長,政審時省政府還派人找黃理常證明這一個月許沒有被捕但與黨失去聯係的經曆。

不久黃理德準備把東廂房翻蓋新房。黃理常就把幾十箱密蜂賣了,所賣錢用於建房。兩人合建了一座土瓦房。黃理常就離開家鄉,去城東水溝村教堂當傳道。同時兼開中藥店,主營眼科和跌打損傷,外傷接骨。黃理常家當時有一男三女。大姐黃碧霞高中畢業在縣紅十字會當護工,後考上福建醫學院。與徐玉清主任,張珍治主,王希娟主任是同學。她們班林姓同學是中共黨員,三七年就被捕,關在沙縣,醫學院搬到沙縣時,同學們看到她給國民黨軍官倒馬桶,帶小孩。她家是大地主,後來放出後,一直關在城關家中大樓的樓上。這個大樓解放後,成了仙遊圖書館和文化局用房。因為林家人解放前去了灣灣,在興化城裏沒有人,被政府收為公產。。臨解放時林小姐和國民黨中將吳石結婚,去了台灣。一九六七年文革時,國民黨因文革泄密得知吳石是共產黨員,就在台灣吳石夫妻秘密槍決了。

黃理常家三女一男學習成績都很好,一直在學校年段前十名之內,所以一直不需要交學費。一九四八年,老三黃清霞因為是十一名,需交五角錢學費。她隻好回家拿錢。因為這事,一九五零年全縣青年學生大參軍時,黃理常的兒子黃文培,小女兒黃麗霞都沒有告知家裏就直接去參軍了。黃清霞因為五角錢學費的事,回家告知,被家裏不同意她參軍,隻好留在興化參加了鎮裏土改工作隊。

話說黃理常的兒子黃文培,民國三十五年高中畢業,考上了豐亭國立小學當老師。不久黃理常夫妻也到豐亭教堂傳道。民國三十六年,黃文培考上國立南京金陵醫學院,公費生,不要學費。但生活費要自已掙。黃文培身穿教會捐的衣服,背著擦鞋箱,在南京大街上給人擦皮鞋掙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