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數字媒體化時代帶給我們的焦慮實在太多了。

很多人用“網絡”這個窗口,看到了世界的千姿百態。可能是“百丈漈”“蘇州園林”“冰島”等等諸般眾多的美景,人們紛至遝來。也可能是千千萬萬的姣好的容顏,讓我們照鏡子時愈加的自卑和不滿。要麼是令人嘖嘖稱讚的遊戲技術,幽默的各種各樣的腦洞視頻,直播間裏巧舌如簧的帶貨人……

不得不令在座的我們在刷完短視頻快樂之後的同時,心裏的空虛和挫敗感如潮水一般湧來。

為什麼感覺自己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宛若渺滄海之一粟?

各種各樣的三觀和文化思潮襲來。鼓勵我們及時行樂,也有勸誡我們不要擺爛和躺平。政治書上也背過我們人盡皆知的一句話:人民日益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發展。

泱泱華夏,目之所及不隻有北上廣深大都市,中國是一個地勢複雜多樣的國家。諸如貴州湖南江西等地方,仍然有十八線之外的小縣城存在,這是十分常見的。

我曾去過江西的贛州。這片曾經的紅色革命聖地。贛州市與贛州所管轄的縣城及其以下的地方大相徑庭,江西的簡稱是“贛”,市區附近固然已然被裝飾得發達。我的母親曾居住在贛州市下一個小縣城下的一個小山村,那裏群山環抱,道路狹窄,無論哪個角度去望,都是被山區環抱。

就是在這麼一個山區,依舊有著很多很多的兩三層建築房。

隨著時間的流逝,走出山區的人愈來愈多,最後待到我長大之時探訪這片母親所在的故土時,山區留下的多為年過半百的空巢老人。我的外婆和他們一樣,在山上相對更高的地方,附近的房子早就變得空蕩,曾經的鄰居也不複存在。我殊不知道他們是離開人世了,還是早就搬到了更利於生存的地方。

我的外婆已經九十多歲了。她的老伴早在十年前離她而去。她依舊一個人拄著拐杖,一個人在那裏生活。

就是她一直居住的這座從未走出去的老房子,將六個孩子全都送出了山外。

後代們紛紛接她下山去住,年紀如此之大仍然要一個人居住,出現一些磕磕碰碰未免會很可怕。可是老人家接出去沒多久,硬是一個人偷偷拄著拐杖回山了。

沒有辦法,年紀越大的人往往心頭藏著很多的執念。於是乎又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雇請保姆來照顧她,結果她把保姆轟走了。

我們無法理解老人心中的執念,亦或者是紮根故土的情懷。

像四零五零後的那一輩人,風燭殘年。有的安享晚年,有的一輩子都在勞碌,後者是占大多數的。

如果非要強加解釋的話,大抵是可以引出“鄉土中國”這個名詞吧,在我這裏的理解便是,中國的絕大部分土地上,城市固然繁華絢麗,可是始終少了農村的鄉土味。這個鄉土味,可能是普通人對故土的依戀,斬不斷的羈絆,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無法拋棄的事物。

之所以說這些,是想引起大家對一些熟悉事物的共鳴,擺脫那些所謂對大城市繁華喧鬧的迷戀和追求,去重溫和熱愛自己曾經的故土。也是想深切表達,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曆著同樣的人生道路,隻是選擇不同,所以越來越不一樣罷了。

我想刻畫的陳闌珊,就是為了展現這麼一個千千萬萬個“我”,不是每一個人都天生生在羅馬,鄉土中國裏,吾輩大多數都隻不過是普通人,大多數都是居住在小縣城裏的,普通人罷了。

與此同時,我還想通過刻畫陳闌珊這個形象,作為一個鏡子,不僅讓讀者去找到自己,並且用她的眼睛去反映當代中國的社會現狀,去望向美麗中國的好壞與否。

與老子的有無相生同理。

你可以說春意闌珊,你可以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也可以時飛瓊舞闌珊。闌珊的意思包括很多種:將近、消沉、窘困、暗淡等等,在此處的陳闌珊這裏,暗示了她會遇見很多的不確幸。

但會通過陳闌珊的經曆,去反映她的人生態度,去·突破闌珊,成為自己,哪怕沒有成功。成功不容易,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謹以此書,惟願我們擺脫對世俗的偏見,去經曆一個屬於自己走出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