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人去,你能保證合格,不會影響出貨就行,當然這後果也要村裏人擔,”
朱向東一想也是,“是我考慮不周,你說的很對,我不能隻盯著眼前這點東西,得眼光放長。”
他媳婦讓他幫小舅子謀這個位子,現在想來,真要那麼做了。
到時貨交不出去不說,他們拿什麼來賠。
“向東叔,今年是比較急,用知青上手快,更靠譜,陸續還是要培養一批村裏的人。
這副業說到底還是村裏的,我們這些人,說是要紮根在這個地方,遲早還是要回去的。”
方語默也是算是給他交了底,這事起頭是她,但最後能不能一直做下去,還是要靠他們自己。
與大隊長同了氣後,方語默要給大家開一個會,同時也要挑一些人貼麥杆畫。
“光靠我們村裏的這些人,是完成不了訂單的,所以我打算讓別的村幫我們編辮子,質量達標的我們收,工錢一個月一結,材料我們提供。材料損耗……”
方語默把一些方方麵麵的事都考慮到了。
“那我娘家那邊的人願意,是不是也可以去公社領料做了送過來?”
“那我也讓我娘家人去領,多不少也是個進項。”
“我們自己村子裏的也能領嗎?我孩子應該也可以做。”
“我男人手也挺巧的,他也會編。”
“……”
已經在編織作坊工作的,七嘴八舌,為家裏人打算。
方語默見大家說的差不多了,說道:“你們說的都可以,前提是質量過關。
不過有一點,隻要你們舍得你們家男人幹了一天地裏的活,還要再熬夜幹,別忘了,煤油也是要錢的。
還有就是你們辛苦掙錢的初衷,是想讓孩子們有學上,飯吃飽,有衣穿。
不要本末倒置,為了讓女孩子們幹活,不讓他們上學,我不但不收你們的東西,以後你們也不要來我這裏上工了。”
方語默並不是聖母心泛濫,隻是想憑自己微薄的能力,讓大家生活改善些,讓女孩們有書可以念。
她還拿出了一幅麥杆畫,“這也算是門手藝,對繪畫有興趣,或者手比較巧的,十五歲以上,二十五以下,都可以來我這報名。通過我的測試,我會教他們這門技術。”
一切都按方語默做的計劃,按部就班的開展。
原材料很好找,但要經過幾道工續處理,方語默叫了兩個老知青,鄭光榮,馬濤抽幾天幫忙。
幫忙的天數算滿工分。
眼看著老大家都沾到了好處,隻有幾人沒得到實惠。
知青院裏沒得到好處的,對方語默意見很大。
對方語默來說,隻要不鬧到她早跟前,她都當不知道。
有係統在,村裏發生的那點事,都瞞不過她。
“默默,村尾那家的孫子被他奶奶賣了?”
“她家不是沒孫子?”方語默知道,那家生了三個孫女,其中最小的那個被眼當成男孩養。
“就是最小那個。”
“人現在在哪?”
“還在家裏。”
“這麼說人販子也在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