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問題
教育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杜德海姆
教育社會學杜德海姆,教育學習論班杜拉,實用主義杜威。
德育科學研究德育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德育實踐。
標誌著教育學獨立科學形態的形成是《大教學論》。
屬於馬卡連柯教育文集理論部分的是《論共產主義教育》。
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全麵性原則、理論聯係實際原則
社會學習論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的一般問題。
德育規律特性包括:內在性、客觀性、必然性、
法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塗爾幹的 《道德教育論》
提出修己治人一致性的書是《大學》
馬卡連柯提出了“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了集體”的集體教育體係。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l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
在自然狀態下,根據德育實踐所提供的經驗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使之上升到德育理論的方法叫經驗總結法。
從德育原理的形成發展階段上看,馬克思主義德育原理的產生和發展階段屬於真正科學階段。
科爾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依據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觀點。第一,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第二,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循序漸進地進行道德教育。
第三,強調社會環境對兒童道德發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導“道德兩難法”,主要通過道德兩難故事討論法,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如果把兒童單純當作裝“德性的口袋”,簡單化的強行地往這個口袋裏裝填,灌輸道德觀念,他們不真正理解,道德判斷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發展。
德育對象方麵的問題是兒童德育問題、青少年德育問題、成人德育問題
首先提出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的比較係統的紳士教育思想的書是《教育漫話》。
德育原理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為指導。
德育科學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一門獨立學科是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
用《三個和尚》、《螞蟻搬家》等傳統故事,生動地向年幼的學生解釋“團結合作”的道理,屬於說明情境。
現代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私德、公德、職業道德。
從教學論的意義來看,知識往往通過直接的教習得,技能往往通過直接的教習得,態度往往通過間接的教習得
在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時,“帶有規範詞的祈使句”適用於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以上、中學以上階段的學
在進行兒童發展道德階段的研究中,布萊特發現兒童在討論道德兩難問題時,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於自己的發展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因此,他認為,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方法。科爾伯格和勞頓後來在20所學校進行實驗,結果證明布萊特的假設成立,稱這種現象為“布萊特效應”。
品德測評指標體係設計科學性要求的是品德測評各指標必須與德育目標相一致、品德測評各指標相容、品德測評各指標相對獨立
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學校德育管理模式是經驗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
組織開展德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
德育工作的創造性即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時製宜。德育工作的創造性即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時製宜。
製約德育方法的個體因素是學生品德形成發展規律。
人們能夠發現、認識、掌握、運用,但不能改變、廢除的是德育規律。
1995年我國正式頒布《中學德育大綱》。
品德屬於個體現象
自我品德鍛煉在本質上區別於唯心主義\"閉門思過\"式品德修養。
德育的本質特征在於德育是培養人的品德的活動。
一個人品德形成發展的外在表現和客觀標誌是品德行為。
現代德育最初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
從思想品德產生的根源上說,活動與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一般而言,開始能夠主動進行自我品德修養的時期是青少年期。
校外活動是指由學校以外的教育機關組織和領導的學生課餘教育活動。
在學校德育中,學生個體品德形成和發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班集體。
在品德行為中,能夠表現個體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把決定貫徹始終的意誌品質是堅定性。
協調性是童年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