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家蟒藏印硯盤石(1 / 2)

第六十一章 家蟒藏印硯盤石

東海龍王四太子說:“父皇從觀世音菩薩口中得知,樊湖水患成災,沿湖百姓苦不堪言,每到洪汛期,大部分人流離失所,逃荒要飯。因此,父皇令我前來救災,我觀察了樊湖和梁子湖水係與長江水係的內在聯係後,傻從梁子湖的磨刀磯處放下龍尾,順風拖入長江,九十裏的長港就這樣形成了,起到了排澇抗洪的功能,將洪水引入長江,流向大海。”

鄔明昌不解地問:“這不是一件好事嗎?怎麼還要責罰你?”

“我做了如此功績,長港沿岸百姓擺香案供品敬供我,竟使我飄然了起來。”

東海龍王四太子慚愧地說:“一日,我見峒山姑娘巧兒在湖邊洗衣服,觀其貌美,頓生邪念,欲娶為妾。於是,我變為一英俊男孑,上前向她求婚,要求共度苟合之歡。誰知巧兒是個有傳統家教的姑娘,她不從,我便耍起了淫威,施雲布雨,威逼巧兒嫁我,否則將淹沒峒山。巧兒為救鄉親,跳水自溺而亡。觀世音菩薩救難不及,就狀告吾皇。吾皇氣憤不過,令我長住峒山,保佑峒山百姓安全,永不回東海,使我受到了應得的懲罰。峒山人為了紀念巧兒功德,在峒山建了仙姑寺,乃現在招隱寺前生也。所以,峒山與佛教源遠流長。”

從此,峒山從古至今,有一條似龍、似蟒出入峒山,這就是我東海龍王四太子的化身。

龍王四太子繼續說:“你是知道的,自從陳氏遷入峒山,人口迅速蕃衍,人多湖少,生活相當困難。幸有陳東來結盟下六幫,走出樊水,帶領族人致富。還有你峒庵廣施功德,使峒山香火日盛,遊人如織,和諧交融。”

“那你為什麼要盜……拿走我的金印呢?”

鄔明昌自知失言,連忙改口,將盜改成拿字。

四太子反問:“你知道峒山陳氏族人的祖先是誰嗎?”

鄔明昌誠實地說:“不知道。”

“他們是大漢王陳友諒的後裔,是明朝初年,兩湖總督朱禎,苦苦追殺,妄想斬草除根的一支族人。”

“啊!我明白了,你為什麼拿走金印了。”鄔明昌恍然大悟。

四太子大義陳詞地說:“明朝是峒山陳氏宿敵,而你們卻要反行道而逆之,將峒山作為反清複明的基地,你們無法無天,我能坐視不管嗎?否則,我就失職了,又要受到父皇的責罰。”

“你對峒山一片忠心,天地可鑒,將來怎樣?”

鄔明昌好奇,大有打破砂鍋——問(紋)到底的意思。

“天機不可泄漏”四太子賣起了關子。

鄔明昌想知曉內情,像個小孩兒似地求情說:“請說來聽聽嘛,求求你了。”

龍王四太子見鄔明昌如同小童,不禁笑了笑說:“我出上聯,你對得出下聯,我就道破天機。

“這也何妨,請出上聯。”鄔明昌心想,我是對對子的高手,這難不倒我。

龍王四太子吟出上聯:“龍巡寶地承朝日。”

鄔明昌沉思了一會兒,就對答道:“鳳舞峒山映晚霞。”

“真不愧為明朝進士也。”四太子讚揚鄔明昌後,道出天機:“上聯就是峒山五百年後,將有明君視察峒山,帶來陽光雨露,下聯則是峒山兒女勤勞智慧,徹底將富區改變成萬頃良田,使子孫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四太子說完後,飄然而去。

“奇了,奇了,峒山乃神奇之地也。”歐陽洵感歎地說。

陳東來聽免鄔峒庵這麼一番故事,倒是詭異地一笑,配合著說:“難怪我們的祖先受二公安泊峒山,原來峒山是一塊風水寶地,我們家族有這麼一段悲壯的曆史故事,原來我們是帝王之後啊。”

鄔明昌著重解釋說:“從四太子的話語中不難聽出,峒山乃觀世音菩薩睡榻,峒山乃佛門之地也。”

閻爾梅此時,不得不信服佛海無邊。

鄔明昌用出家人的視覺,富有哲理地解釋說:“故事必竟是故事,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聽完故事後,大家這才和好如初,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