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國近現代史課的時候,老師講到五四運動並播放了一段視頻,獨白說到“北大學子率先罷課”時,我心中不由得蹦出來一句話,“時勢造英雄”。這句話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它在我腦海盤旋了幾年之久,每當發生了一些事讓我感觸到它時,我的思想會越陷越深,仿佛一個無底洞將我吸進去。
為什麼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沒有再出現過諸如霍去病、嶽飛等的抗戰名將?為什麼沒有另一個以筆為矛的魯迅出現?或許有,但前者之所以聞名,是因為那個時代需要他們,隻有在那種特定的曆史環境之下,他們的作用才得以顯現。西漢匈奴屢次犯境,那個王朝需要一個抗擊匈奴的人,正好霍去病出現了,他成為了那個被時代所需的戰神,但如果那個人不是他,也會有別人,那現在為我們所熟知的西漢抗匈奴名將也將換人,嶽飛、魯迅也是如此,我們熟知的名人都是如此,因為他們被時代需要和選擇,所以才能為我們所熟知。
當今世界,人口激增,社會穩定,各種高新技術飛速發展,人才肯定是不缺的,甚至是溢出,飽和,看看社會普遍現象--內卷就知道了,總有比你努力的人,卷不過的。這就不得不提到時代衝突了,70-80年代的那輩人,就業時間正值90年代和21世紀初,要知道,這個時間段正值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資本膨脹,國家扶持,各類崗位都需要人力資源,所以就出現了隻要有個文憑,甚至是高中畢業,大專文憑,年利潤都能達到可觀的收入,所以以那輩人為代表的21世紀之前的人們,都深深的把讀書印在心裏,認為隻要讀書,隻要讀大學就能達到那些成功人士的標準,但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之前說了,自21世紀始,人口就麵臨著不斷攀升的問題,在這麼大的人口基數麵前,時代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著高收入,不可能每個人都成功,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的嚴重不符,也導致了老一輩父母與新世紀出生的孩子之間的矛盾,父母會想,為什麼我供你讀書供你上大學之後,你沒有找個好的工作?為什麼我的同齡人上學後都那麼成功?是不是你沒認真學?一定是你自身的問題。
所以孩子一邊要麵臨父母的懷疑與質問,一邊要麵對人才市場飽和而找不到工作的社會問題。這不是他們的錯,其實誰都沒有錯,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他們隻是被各自的時代和社會所局限,這是時代的矛盾。
(沒話啦!這是用來湊字數的,話說為什麼非得一千字才能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