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牛”字的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體:隻要描繪出特征最鮮明的牛角,不畫全身也能看懂這是牛。新附1 [5] 出自商代的“牛簋”,是非常寫實的牛頭:彎角、橫耳、圓眼、寬鼻孔、大肋巴。典型的牛的特點。商代甲骨文(圖1、2)為了書寫方便,把牛頭從輪廓化變為實化了,而且也瘦化了。但依然看得出牛頭的形象來。此後,周代金文(圖3)、秦篆(圖5)一脈相承,都相沿這樣的形體發展下來。但從漢代隸書(圖7)起,“牛”便隻下一隻角,寬的嘴巴也變成長尖的“尾巴”了。 [6]
“牛”的本義就是指一種體形大的牛科反芻類哺乳動物,有頭角蹄尾。一般來說,牛通常是勤懇馴良、唯人是從的,然而偶爾也會有不堪驅使撒野使性的時候,而且,牛一旦發起脾氣,便輕易不能遏止。牛的這種習性作用於人們的思維,便使“牛”字引發出“執拗、倔強”的意義,俗語所謂“牛脾氣”之“牛”,正顯示著這種引申義。這種意義,也延伸到作為部首的“牛”中,“倔強”之“強”,以“牛”為唯一的表意符號。 [16]
詳細釋義
編輯 播報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iú
名詞
偶蹄類哺乳動物。參看“偶蹄目牛科動物”義項。
cattle
《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梁斌《紅旗譜》一:“他走到集上賣了耕田的牛,把錢給朱老明送去。”
水牛;犛牛;對牛彈琴
比喻受驅使的人。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參看“牛宿”。
《漢書·律曆誌下》:“鬥二十六。牛八。”
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氣衝牛鬥
牽牛星的省稱。
潘嶽《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
(Niú)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方言〉比喻驕傲、固執、倔強。
stubborn
《北史·邢昕傳》:“昕好忤物,人謂之牛。”
牛氣;牛脾氣
〈口語〉本領大,實力強。
brave
動詞
指不順從,頂牛。
《紅樓夢》第一一七回:“若是牛著他,將來倘或認真尋了死,比出家更不好了。”
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