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研製的中型坦克,參考蘇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製。具有較強的火力,較好的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重量較輕,體積較小,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比較方便。坦克戰鬥全重34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見火炮),戰鬥射速4發/分,1ting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ting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車體首部和側麵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00mm線膛炮,身管長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氣裝置,反後坐裝置的駐退機和複進機並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發射鈍頭穿甲彈和榴彈,最大射速為7發/min。
輔助武器有1ting安裝在炮塔頂部的12.7mm高射機槍,1ting同軸安裝在火炮右側的7.62mm並列機槍和1ting安裝在駕駛員右前方的7.62mm前機槍。
該坦克裝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長瞄準鏡。在車長指揮塔門周圍裝有4個觀察鏡;在指揮塔前部裝有1個車長指揮觀察鏡。在炮塔右側裝填手門前裝有1具供裝填手觀察用的潛望鏡,在炮塔左側前邊裝有1具供炮長觀察用的潛望鏡,這2個潛望鏡可以在垂直麵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麵上轉動。
該坦克裝有高低向單向火炮穩定器和水平向電驅動裝置,高低向穩定精度為±1密位,穩定瞄準許角度範圍為-3.5°~+16°。車長通過目標指示器超越調炮時水平最大瞄準速度為10°/s,炮長通過操縱台操縱時水平瞄準速度為0.05~10°/s,高低瞄準速度為0.05~4.5°/s。
該坦克采用B2係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機,標定功率382kW(520馬力),標定轉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此型號發動機設定最高空轉轉數2250±50r/mir,在59式中型坦克上此型號發動機共振轉數為2500r/mir最佳使用轉數1300~1600r/mir,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時轉速為1200~1300r/min,最低穩定轉速不小於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於238g/kW·h(175g/馬力·h);平均機油消耗率不大於10.9g/kW·h(8g/馬力·h)。shi式油底殼。冷卻係和潤滑係采用管片式水散熱器和機油散熱器。B2係列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發動機,在蘇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解放軍的B2係列發動機(即12150係列和6150係列)的采用車型包括了59/69/62/63/79/80/85/96坦克(含所有變型車),63/77裝甲車族,86/92步兵戰車,80年代的所有自行火炮,部分二炮導彈發射車,仿MAZ重型越野車,甚至鑽井機,發電機,邊/海防艇,氣墊船都采用了B2係列發動機。盡量這一係列發動機的技術已經相對落後,但由於性能穩定,製造簡單方便,維修更換保養方便,改進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今天仍能發揮其很大的作用。
該坦克采用固定軸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並采用多片幹式離合器、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和單對外齧合直齒輪側減速器。
行動裝置采用扭杆懸掛,每側有5個鋼製負重輪,(為節約訓練成本此車型訓練車輛為鐵質負重輪)在左、右側第一和第五負重輪位置上各裝1個液壓減振器。采用單銷式錳鋼履帶板,每側91塊。(可視訓練情況和戰時情況增減履帶板數量冰雪地戰時可更換兩條鋼刺履帶板城市戰時可更換兩條掛膠履帶板)
該坦克采用均質鋼裝甲,估計最厚處為100mm厚度。車本由軋製鋼板焊接而成,炮塔為鑄造件。車內裝有半自動滅火裝置及手提滅火器2個。前傾斜裝甲板上傾斜麵下傾斜麵各裝有4塊備用履帶板。兩側前擋泥板各裝有兩塊備用履帶板。車後裝有電點火煙幕筒2個。自救圓木1個。
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先後發展了59-1式、59-2式、59-2A式和59D式中型坦克以及73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
1979年進行了改進設計,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自動裝表火控係統、轉向液壓助力係統、熱電偶傳感器的自動滅火裝置、車體屏蔽裙板、偽裝天線、機油失壓報警裝置和便於開啟的安全門等。經過改進的該坦克在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機動性、降低乘員疲勞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麵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並為後來老產品的改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已裝備中國部隊。
隨著技術的發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裝的100mm線膛炮可發射鎢頭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鎢頭穿甲彈初速為1435m/s,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