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英明”
接下來就是一些瑣碎,我也就隨便聽一下,維持各自的增長勢頭就可以了,是靠時間來積累了。
這個政務是相當的瑣碎,聽的多了,就有些無奈,最後都交給政事堂的文士來討論,得出一致意見後再彙報我同意,回去實行。最後索性就稱之為政務院,為統一後改為國務院準備。
不過,還有一件事務需要問詢,“最近大儒蔡邕所在何處啊?”
“蔡博士正在挑選未來太原學院的地址,好多都不滿意,有些著急。”
“哦,是什麼原因啊。”
“博士需要地方夠大,相對清靜,遠離鬧市的地方,由於現在太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各種商業蓬勃發展,故市場雜亂,搞得治安比較難治理,所以博士認為太熱鬧,不利於學習,一直拖到了現在。”
“原來如此,”地方是肯定有的,“恩,那就建立一個市場,算新區,放在城南門外吧,統一規劃,搞得要有條理、整齊,這樣有利於管理。把換下來的地方,挑一塊大的就直接圈起來,作為太原書院的地址。有機會吾去看看。”
“還有,幼學建立的怎樣了。”
“目前,城裏已經建立了五所幼學,學生數量已招募結束,共計五百人,每所一百。”
數量是少了些,但隻能慢慢來,因為沒有那麼多教師,隻能靠時間來積累了。再說,在古代,很難建立義務教育體係,原因是地區之間交流相對少些,人口流動少,一般都是被土地困住手腳,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習慣。
“可以,培養個幾年再說吧。”
“吾義父的墓地準備的如何了?”
“稟告主公,老主公的墓地已經選好,各種禮儀也已經在準備中,預計三天後可以下葬。”
“祭文寫好了嗎?”
“已經由長史大人完成,鍾從事也已抄錄了一份,請主公查看。”
我拿過一張白紙看了起來,主要描述了丁原的一生,以及其忠義的事跡。鍾繇的楷書已經成型,看的很舒服。
“很好,以後就以鍾繇先生的楷書作為所有公文的書體。”
目前,還不是推廣簡體字的時候,畢竟改變太大,就是現代,台灣還在使用繁體字,拒不更改,當然也有政治方麵的問題。隻有等學了簡體字的這一批學生成長起來後,才能無聲無息的成為習慣,潛移默化之下,緩緩改變。要想改變約定俗成的東西是很難的。
另外,推廣了硬筆的使用,即是用鵝毛筆,鵝毛筆在西方古代廣泛的使用,在各種動畫片裏有表示。至於鉛筆、鋼筆是暫時不要想了。硬筆有許多優點,主要是快速,節省紙張,字跡清晰等幾個方麵。
從此又有所聯想,“對了,今後,所有的公文要簡潔,不允許長篇大論,阿諛奉承,要講事實;恩,規定一個格式吧,比如:題目、問題的主體、解決辦法、結論。如此形成慣例,保持下去。”
又是稍加解釋,眾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