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裏屯,大柵欄,奶子房,騷子營這一個個名字,你可能都聽說過,但你知道它們為啥叫這個名字嗎?背後都有什麼傳說故事嗎,其實不光我們對這感興趣,在四九城裏生活著這麼一對兄弟,大哥叫小京,弟弟叫小平。哥倆在京城長大,對這個也十分感興趣。從今天起就讓我們隨著他們一起去發現這些地名背後的秘密。
說著哥倆已經開始行動了,“北京從何時開始叫北京的,為啥叫北京那,北京還有其它的名字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把哥哥小京給難住了,為了給弟弟小平一個滿意的答案,哥哥翻閱群書,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北京有這麼多的名字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那麼你知道北京為啥叫北京嗎?北京什麼時候有的這個名字,以前又叫什麼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跟著小京和小平去解密北京名字由來背後的秘密?
北京地處我國華北平原北部。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有人統計過,曆史上北京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裏開始。唐改稱範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範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裏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幽都府,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燕京,並對其進行了擴建。元朝時,先為燕京路大興府,後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簡稱為大都,為元朝國都,北京也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首都。
開始有北京這個名字,是在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後奪取明朝中央政權後,遷都北平後改的。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占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脅著大都,元將也速就曾兵臨通州。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蕩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餘軍隊。戰報送達朝廷,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曆。燕王朱棣原本封地就在北平,經靖難之變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意與南京相對之意,並且定北京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市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明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複為南京應天府。清朝建立後,依然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稱北京為京師。
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也叫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餘軍閥再圖在那裏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於是在1928年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於是又改北平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