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香港
您好我們是華夏銀行的,我們將全力配合香港政府這次行動。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彙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采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恒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麵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彙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準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麵對排山倒海的賣盤,地毯式的轟炸,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係彙率製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經過
兵臨城下 將至壕邊
港幣實行聯係彙率製,聯係彙率製有自動調節機製,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隻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數暴跌,便可像在其他市場一樣獲得投機暴利。
對衝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衝擊時,往往受製於香港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3次衝擊(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也因此被戲稱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會提高投機的成本。在這次炒家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囤積了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麵,但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金額約為300億美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調期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衝基金。這些港元成為對衝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的低成本籌碼,使投機者具備了在彙市進行套利的有利條件。而對衝基金又在外彙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以平衡風險。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金額約400億美元的買入合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聲東擊西 興風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彙、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衝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隻是表麵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等國際投機者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當恒生指數攀升至8000點高位的時候,對衝基金大舉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倉頭寸。對衝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港股在受到衝擊後恒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每點50港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恒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就可以給做空者帶來50港元的利潤。
眾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這是民族曆史上的大事,開啟了香港的新時代。但是,對國際炒家而言,這正好為他們興風作浪提供了機會。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香港的經濟、社會會發生什麼變故等一係列問題,不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沒譜。而恒生指數代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隻要能動搖恒生指數,就能打擊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恒生指數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盲目恐慌,從而達到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眾 渾水摸魚
國際投機者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恒生指數,使恒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1998年8月初,投機者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想借此來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