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主要人物:
陳宮作為一個集道士、和尚為一身的人物,是以一個哲人的形象出現在本書中的。我個人認為,這兩種東方最重要的宗教思想核概括起來就是自然和超渡的理念吧,都是以盡量簡單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通過現實世界和人類社會研究世界本源和人類出路的哲學流派。所以在描寫陳宮時,除了一些必須的情節需要和人物性格經曆以外的對話我都盡量把它簡單話和重複話了,覺得這更接近於一個超脫老道士的思維方式。
在張遼這個人物的描寫上,因為是啞巴的原因,大部分的描寫都分攤到手寫和動作上去了。對於一個詩人,必要的是以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他們大多是自我的,或是看著不自我,實際上非常自我的,所以我在處理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多少特性化了一點。
至於高順,他在這部三國小說的彼岸篇是撐了大場麵的,作為重要的銜接人物和呂布“四人幫”中最“市井”的人物,我覺得他確實是相對比較好刻畫的一個,隻要擺清楚他的立場感情就行了。
他們與呂布的關係分別是人生導師,朋友和兄弟。這算是我小說主要人物的基本設定吧。
在呂布這個主角的身上,他的原形除了對原呂布形象的提煉外我還盡量多的加入了人類的共性和我們跟社會的矛盾性,書中我多次提到了呂布的“幼稚”,我覺得這正是我們相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乃至於宇宙空間的自我定位,這種堅持自我多少是一種對於外界非理想世界的搏鬥,真的很難不幼稚,打個比方,就像各個行業的外行人看內行人一樣,都是想當然的和歪曲的。但這有時又是很可貴的東西,因為這正是外行人之所以不被潛規則,人類之所以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呂布之所以是主角的原因!尤其是這種幼稚的堅持很難能可貴。
關於我小說三個篇章的設定我也已經說過了,分別是生命意義,理想與成長,改變與愛情。後麵兩部分都比較好理解,但就是彼岸篇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是由於我文字功底的有限,表達的不夠充分吧。下麵我再嘮叨的說一下,免得各位看官罵我安排的劇情白癡了,嗬嗬。
彼岸篇的重點章節是呂布與劉備三兄弟的辯論還有最後的呂布之死。
和曹操剛見麵時的辯論是探討人類信任與背叛的章節,然後這個問題在和關羽辯論的時候就被回答出來了。這個知己的章節順帶的也討論了一些關於使命與自由的問題,但是關於使命和自由那麼寬泛而有深度的問題我顯然是沒有能力來駕馭的,所以也隻是點到為止,不敢多說的。隻有知己是時間和空間都不能改變的兩心相知,互相都可以為對方做任何事情的這一點還算是寫出來了些。
和張飛辯論的章節是勇氣的章節,因為我是男孩子嘛,所以小時候也特喜歡跟人打架,也有英雄情結,但越到後來我就越發現,那些個好勇鬥狠的小流氓顯然不是什麼英雄,現在我覺得肯為信仰而戰,且可以為之忽略自己身體上弱勢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勇士,有著一顆真正的勇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