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那年月能吃口飽飯,就好比喻上等家庭進入了上流社會一般。
由於連年征戰,不但百姓苦不堪言,就連寺廟和尚也幾乎全部出動,上一些比較富裕縣城,走街串巷送一些開光法寶,念珠給一些達官貴人來換取一些食物和財物。
嚴格來說,僧人不允許接受那些財帛之物,隻允許接受食物,而且還必須得素食。可這兵荒馬亂年月,誰還顧得了那麼多,解決溫飽方為正道。
蒿縣後山上就有一寺廟,傳說這寺廟在光緒年間就存在了,廟宇不大,三間破瓦房,成品字形,正殿大門上方搖搖晃晃,看似即將掉落的匾額上,依然寫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周圍圍牆也幾乎倒塌一半,無人修繕,不過瓦房也可擋風擋雨。
由於香火不盛,瓦房也破舊不堪,這也成就了一件好事,那些軍閥搶地盤看到這寒酸寺廟,當官的連正眼看一下,都怕汙了自己眼珠子,立馬班師回俯,
因此寺廟也躲過了地盤之爭,裏麵和尚也就很安全,其實這裏麵前些年還有四五個和尚,最後跑的也就剩下一老一少兩個和尚,可能是老和尚年紀大了,也不願意瞎跑了,雖然過著一天餓兩頓的生活,倒也餓不死。用他經常教育小和尚的話說,“佛家講究不撐著方可身體康健長壽。”
小和尚年紀十七八歲模樣,雖骨瘦如柴,也挺受教,整日穿著很不合身的補丁舊僧袍,將一根麻繩緊緊勒住肚子,就怕聽見肚子裏咕嚕聲亂叫。
眼看寺廟糧食隻夠一人所用,實在無法維持兩人生計,於是老和尚就心生一計,想著讓小和尚出去曆練一下,說是曆練,其實是因為廟中糧食不夠,但一人足以存活,隻有將小和尚趕出廟門,讓他學會獨立,才可保證性命不被餓死。
要不說生死存亡之時,任何人都信不得,甚至就連自己師父也不能足以信任。
小和尚也明白自己師父意思,他年紀小不代表不聰明,可往山下觀望,誰知道那紅塵之中,會有什麼危險之事要發生,於是堅決不同意下山。
老和尚明麵上也不能趕,雖然先前四五個和尚是被他,絞盡腦汁用盡孫子兵法趕走的,但這小和尚可是從小,被他撫養長大的,這十幾年的感情在這放著,讓他怎麼忍心?
這可讓老和尚為了難,於是心中忽然想起一事,立馬湧上心頭,“菩提呀!你其實不是和尚,你看你頭上連戒疤都沒有,因此你真不是和尚,隻是佛門俗家弟子,你也長大成人,是時候下山曆練去了,為師呢還在蒿縣為你張羅了一門親事,需要你去完成,去吧,日後用師父教你的技能好好生活,不要再往寺廟來了。”說完還給了小和尚一封書信,說是到了蒿縣將此書信交給裏麵最富裕的一戶,他們一看便懂了。
滿臉疑惑的小和尚接過書信,想著打小就一直跟著師父,他啥時給自己張羅婚事,自己卻不知,又看到封麵上無任何字跡,不過是師父交代之事,也就沒放在心上,直接揣在那滿是補丁的僧袍裏。
小和尚不是真和尚倒是真的,也確實是老和尚遊曆人間時,在大路邊撿到的,至於給他張羅了什麼婚事,這個就不知是真是假了。
小和尚本來不同意,隻是經不住老和尚的軟磨硬泡,也就同意了。
小和尚下山這天,老和尚還裝作依依不舍之情,等看著小和尚下山後,趕緊回到寺廟裏,在牆縫裏找出半支煙卷,這半支煙卷還是前段時間一個年輕軍官,來此處為自己前程似錦燒香拜佛時丟在地上的,被老和尚像撿到寶貝似得,不舍得吸藏在了牆縫裏,說是等哪天選個吉慶日子,才肯拿出來品嚐寧古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