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的微風裏透著些春意。暖暖的朝陽曬得背上暖洋洋的。
在這難得的日子裏,李江源帶著王秀蘭、虎子還琴蘭幾人,在帶上一班侍衛。朝長沙城外踏青。由於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沒有出來了,秀蘭從元帥府裏一出來,臉上的笑容就沒有停過。
旁邊虎子和琴蘭坐在馬車上,也是一副興奮的模樣。對於他們來說,大元帥府雖然宏大,寬偉。可在寬的地方也是有距離。
就仿佛一個牢籠般,把他們這兩隻小麻雀關在了裏麵。在孩提般的年紀,正是玩耍的時候。李江源望著騎在馬上的王秀蘭道:“這些日子,辛苦你了。偌大的元帥府要讓你打理。一定很累吧!”
聽著愛郎關心的模樣,王秀蘭心裏閃過一絲甜蜜,雖然她現在是李江源名義上的女人,其他人也都認可的。可畢竟還沒有正式成親,王秀蘭心裏多少有些便扭。現在聽到愛郎的關心,王秀蘭臉上一笑:“沒事,李大哥你是做大事的人,這些家務事。怎麼能在讓你操心呢!”
李江源望著落落大方的王秀蘭,心裏歎息道:“得女如此,夫複何求。”打馬上前,拉住王秀蘭的嬌手,滿懷深情的道:“等回去,我就讓他們挑個好日子,咱們把事情辦了。”
“放手,他們都看著呢!”王秀蘭沒有想到,愛郎在大庭廣眾之下,竟然做出這般親昵的舉動,想要擺脫了的手,臉上十分的嬌羞。
可是卻始終沒有擺脫李江源強有力的手。李江源環顧四周,卻見那些侍衛早已懂事的把臉別開了。而虎子和琴蘭正望著周圍的景色,在馬車上唧唧喳喳的。根本就沒有顧及到他們。
嶽麓山位於長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嶽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時的《南嶽記》就提到:“南嶽周圍八百裏,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嶽麓山由此得名。嶽麓山周圍有天馬、鳳凰、綠蛾、金牛等峰嶺拱護,連巒疊峰數十公裏,山中石骨巷秀,樹木蔥鬱,如一翡翠玉屏,橫叢在湘江兩岸,人們稱它“碧嶂屏開,秀如琢玉”,有“嶽麓之勝,甲於楚湘”的美譽。
所以,自古有無數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要到這裏遊賞,從而留下了眾多的曆史古跡與文化故事。到宋代,隨著潭州講學之風的盛行,嶽麓山更是勝友如雲,張、朱熹等人經常留連山間,感慨“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使嶽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濃厚。
嶽麓山雲麓峰左側峰巒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嶽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這塊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傳4000多年前的洪荒時代,天下被淹沒洪水之中,大禹為民治水,到處奔波,疏導洪流,竟“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最終製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傳說大禹曾到過南嶽,並在岣嶁峰立下了這塊石碑。東漢趙嘩《吳越春秋》就記載了這一傳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唐代韓愈為此登臨岣嶁峰尋訪禹碑,雖未親見,卻留下了“蝌蚪拳身薤葉撥,鸞飄風伯怒蛟螭”的詩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遊南嶽,在岣嶁峰摹得碑文,過長沙時請人翻刻於嶽麓山顛。
今天,李江源帶著眾人就來到了嶽麓山,望著矗立在西郊的嶽麓山隻感覺,大自然的力量是那麼的強大。它能讓日月改道,天地變色。
嶽麓山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山,其最大的特點是儒、佛、道三教共存於一山。山下是列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嶽麓書院,上千年來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教學,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的棟梁之材。
三教中的佛教位於半山腰,是湖南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是湖南地區的第一座寺廟,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稱。位於山頂的雲麓道宮,是道教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虛福地,距今也有百年的曆史了。二教並存是嶽麓山獨具魅力之處,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譜寫了一部嶽麓山文化發展史的壯麗詩篇。
登上山頂,站在嶽麓山山上,整個長沙城盡在眼底。在這一刻眾人才明白了,在大自然的麵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啊!這種淩駕在世間萬物的之上的感覺真好!李江源在心裏暗自感歎了下,權利真是一種讓人既愛有既恨的東西。如果沒有權利,李江源心底埋藏的仇恨就沒有複仇的希望。
他也不過是這個黑暗世界,任人宰割的平凡百姓,或者是後世百年的怨恨,讓李江源回到了這個時代。改變,改變華夏百年黑暗的時代,拯救我漢家因為韃子的到來死去千萬冤魂。
“怎麼樣!好看吧!”牽著王秀蘭的手,李江源對旁邊的王秀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