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別說,趙普推薦的這人確實是那個料,工作幹的不錯。
倆人頂牛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再來簡單說說被大家廣為詬病的重文抑武的事。
前麵有車,後麵有轍。
自從唐朝開始的節度使製度以來,作奸犯科的都是掌握軍權的節度使或者大將。所以吸取前麵經驗教訓的趙匡胤,肯定要想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各位還記得南漢吧,當時北方大亂,文人士大夫跑南方的非常多。南漢采取了用文官治理地方,在亂糟糟的五代十國期間,南漢甭管皇帝咋樣,起碼地方官想反叛時候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個實力。靠光杆司令整合一些懶漢混混或者組織一幫農民,沒能成事的。
結合大唐和南漢的實際例子,宋朝重用文人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趙匡胤本人對文人並不是那麼看重,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一是皇宮大門也就是朱雀門,原來叫朱雀之門。一天趙匡胤和趙普經過朱雀門時候,太祖說朱雀門為什麼要加個之字?
趙普說這個之是助詞,就為了好發音嘛。
沒有這個之,不也一樣嗎?去掉!
從此,朱雀之門,就換成了朱雀門。
另一件事是這年科考,幾位評卷子的經過商議,對於狀元和榜眼人選不能確定,就交給皇上裁決。
趙匡胤接過來一看,一個叫趙昌言,一個叫王嗣宗。再看文章,可以說都非常有見地,確實難分高下。
別看老趙這時候已經將近半百的年齡,小孩脾氣也上來了。說從來都說文武雙全,講究能文能武。你們倆既然從文筆上分不出高下,不如來一場摔跤分高低吧。
群臣一聽,都樂出來了,心說人家是文人,皇上卻讓他們打架,這下可有熱鬧看了。反正閑著也是,群臣搬來板凳,切開西瓜,坐等看熱鬧唄。
趙昌言紅著個臉,說皇上,我是文化人,那是有素質的,怎麼能在朝堂上打架鬥毆呢?
王嗣宗打斷趙昌言,說既然皇上有旨,現在就來吧。
趙昌言一聽也上了火,說難道我還能怕你不成。
王嗣宗手比較快,上去照著趙昌言腦門就幹過來一拳。趙昌言一躲,這拳打在帽子上,趙昌言帽子可就掉了。
看熱鬧的大夥隻覺得眼前一亮,原來趙昌言是個禿瓢,跟葛優陳佩斯差不多。眾人無不樂的前仰後合。
王嗣宗趕緊說,皇上,我贏了,我把他帽子打掉啦!
樂不可支的太祖趙匡胤強忍住笑,說那就王嗣宗是狀元,趙昌言是探花吧。
這個事可不是瞎編的,那是確有其事。隻不過說法是把王嗣宗換成了陳識,具體是誰,過去一千年還多的事,隻能算做曆史迷案了。
其實倆人爭狀元探花沒什麼意義,都一樣先下基層鍛煉,都是派到地方做個縣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文人爭名次並不那麼看重,用這種小孩子的玩意決定名次,估計曆史上也就這麼一回了吧。
還有一次舉行盛大宴會,也能顯示出趙匡胤的肚量確實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具體發生了什麼事?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