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酒誥勸酒(1 / 2)

宇文邕上任後,麵對堂兄宇文護的專權,並沒有像兩個哥哥那樣針鋒相對,而是采取韜光養晦的策略,麻痹宇文護。

宇文護見這個堂弟對自己極盡阿諛奉承,並沒有放鬆警惕,倆人就這麼著都小心翼翼的維護著並不牢靠的關係。

宇文護帶隊攻打北齊,結果一敗塗地,這次出征使宇文護在北周的威望大打折扣,也為宇文邕鏟除專權提供了機會。

公元572年,去同州出差回來,同州就是現在的陝西大荔。宇文邕親自到宮外迎接。

按照禮儀,宇文護得先拜見皇帝交差,然後去拜見宇文邕的母親,也就是宇文護的嬸嬸。

宇文邕接住宇文護,哥倆一路有說有笑,一片和諧。

宇文邕從懷裏拿出一本書,對宇文護說,我的母親年齡大了,還天天喝酒。我們幾個兄弟勸過多次,卻總是不奏效,所以想請哥哥勸一勸,給太後讀讀這本書,讓少喝點。

孝敬老人,那是所有人都無法推辭的,更何況他們這種身份地位,更應該為天下人做出表率。宇文護沒有任何理由推脫,也樂的做這種事,便接過那本書。

看了看,是《酒誥》。

酒誥是周公旦所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本禁酒的書。其大意是商朝的紂王就是因為酒而亡國的,所以酒一定不能經常喝,也隻有祭祀時候才能飲酒。對於那些酗酒以及聚眾飲酒的,應該抓起來殺頭。

對照酒誥想想,勸大家少搞那種群聚會,否則被周公旦抓住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另外經常找理由聚餐喝酒,過這節日那節日的,都盡量減少吧。

不過我個人認為,很多東西在人不在事。一把刀在廚師手裏做出美味佳肴,在罪犯手裏那就是凶器,你總不能把罪過怪在刀本身吧。

高速公路出行便捷,但出車禍也挺多的,這時候是埋怨車還是路呢?

所以酒也是同樣的道理,明知道自己半斤的量,非得喝一斤,能怪酒嗎?

最早酒是用來祭祀的,可不是老百姓誰想喝就能喝。可以說它最初的功能跟咱們現在燒紙錢差不多,明知道燒紙錢沒什麼用處,但是還得燒。

閑言少敘,宇文邕陪著宇文護,來後宮見文宣太後。

進來一看,嗬,老太太還在喝著呢。大家都是一家人,也沒有過多的客套。宇文護先是問候了幾句,說嬸嬸以後年紀大了,酒還是少喝點吧。我這裏有本古人寫的書,要不侄兒給您老讀一讀?

老太太是看著這個侄兒長大的,可以說從小就有一種親切感,如果是平民百姓,不存在爭權奪利,一定是一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隻是帝王家沒什麼親情可言,牽扯到皇帝寶座,隻能六親不認。但麵對掌握著實權的侄子,隻能曲意逢迎。

讀就讀吧,老太太能說什麼呢?就這麼著,這邊慢條斯理的喝著小酒,麵前站著一位讀酒誥。

酒誥並不是長篇大論,真讀起來,用現在的話估計幾分鍾的事。

早有預謀的宇文邕,悄沒聲的轉到宇文護背後,從袖筒中取出早就準備好的玉珽,照著宇文護的後腦勺,使出吃奶的力氣,啪的一聲,玉珽碎成數段!

看到這裏就有點奇怪了,既然早就想殺了宇文護,你好歹弄個金屬武器下手啊,幹嘛要用玉珽呢?

玉珽是啥玩意?

電視劇裏演過,古代特別是宋朝以前,大臣上朝時候,手裏拿著的那個芴板,大概就是這麼個東西。隻不過材質並不是固定的,以象牙為最常見。玉製的當然得看是出自哪裏的玉,和氏璧的話肯定最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