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不可一日無君,將劉義符趕下台,換了個劉義隆,就是文皇帝。
文皇帝繼位不久,通過一係列手段,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裏。
感到有些不妙的徐羨之、傅亮和謝晦,終究沒能逃脫被處死的下場。理由嘛,就是殺了少帝和皇子劉義真。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人家本來是好意,替新皇帝清除可能有威脅的其他皇子,以保證新君繼位後的政權穩定。結果卻因為這個,被當做罪狀的由頭。
這位宋文帝還是比較靠譜的,在他的治理下,國家實力大增,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出現了南朝少有的元嘉之治。為什麼叫元嘉之治呢,就是因為宋文帝的年號叫元嘉。
和劉裕差不多一起死的,還有北魏的拓跋嗣。
魏明元帝拓跋嗣死後,拓跋燾繼位,是為魏太武帝。
拓跋燾繼位後不久,想趁著南朝宋武帝剛死,年輕人不講武德,在別人發喪的時候大舉進攻。不過由於北方的柔然時不時的來騷擾邊界,再加上南朝一些大將的拚死抵抗,此次南征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於是拓跋燾把目光盯向北方。
先是舉全國之力,把柔然趕到北方的荒漠苦寒之地。
柔然暫時被趕走了,拓跋燾看那個胡夏越來越不順眼。
此時胡夏的創始人赫連勃勃剛死,太子赫連昌繼位,拓跋燾可不理會中原人那套禮儀,管他發喪不發喪呢,我該發兵必須要發兵。
沒想到統萬城(今陝西靖邊)不大一個城池竟然這麼難對付。
據說當年赫連勃勃修建統萬城時候,是用刀和城牆做比拚。用刀往城牆裏麵插,如果插進去了,那負責修建這段城牆的包工頭都得死。如果刀插不進去,鑄刀的鐵匠可就倒了黴,免不得身首異處。
由此可見赫連勃勃還是很注重工程質量的,所以統萬城得沒得魯班獎不說,但絕對不會是豆腐渣工程。
本人曾經去過靖邊,也看到了統萬城殘存下來的城牆。聽當地的朋友講,城牆上麵是不長草的,牆根下的草,其根也紮不到城牆裏麵。這並非當地幹旱少雨的緣故,而是城牆夯土打的非常結實,草根紮不進去。
想想也是,您看現在咱們被叫做基建狂魔,如果都能用赫連勃勃的鐵腕來抓工程質量,估計也不會有那麼多豆腐渣工程了。別的不說,距離現在已經一千六百多年的統萬城依然屹立,就說明了嚴格施工是多麼重要。
不過城牆再堅固,人心破防後,靠城牆是擋不住的。
按說赫連昌不該繼位,因為在他上麵,還有兩位哥哥。
赫連勃勃先立了赫連璝為太子,後來覺得對這個大兒子有點不滿意,就想改立二兒子赫連倫。
當大官和貴族的,尚且在首都有眼線,更何況赫連璝是太子,安插幾個間諜那是必不可少的。
當赫連璝聽說了老爹的想法後,知道如果不行動,肯定是落個身敗名裂。於是為了自保,就得先滅了競爭者,弟弟赫連倫。
主意打定,再也不敢猶豫,點起大部隊,攻打赫連倫。
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